慢,却不可或缺——探访开往宁夏贺兰山深处的“铁路公交”

(原标题:慢,却不可或缺——探访开往宁夏贺兰山深处的“铁路公交”)

新华社银川2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倩)清晨7点10分,天刚蒙蒙亮,从银川开往汝箕沟的7524列车就在寒风中缓缓驶出站台。稀稀拉拉上车乘客迅速分散到各节车厢,有的眯着眼补觉,有的拿出备好的“干粮”,权作早餐。

6车厢,1号座,54岁的张长印径直走到这个临近车门、靠窗的位置坐下,从手提袋里掏出一块面包和一个苹果。

“这几乎都成为我的专座了”,他啃了口面包,惬意地说。

张长印在距离银川60公里外的石嘴山平罗县工业园区一家活性炭厂上班,工作时间不固定,来去频繁。虽然每天往返两地的大巴15分钟一班,但他却从不愿错过这列火车

票价才四块钱,而且能停到厂子门口,再方便实惠不过了。”张长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巴单程车票14块钱,而且两边的汽车站离他家和上班地方都很远,还要倒公交。

张长印看似精细的“账本”道出了这列慢车的“亮点”。全程143公里、途经13个站点、票价9.5元、逢站必停、当天往返……在乘客眼中,这是趟名副其实的“铁路公交”。

大磴沟、白芨沟、汝箕沟……7524次列车经过的许多站点与“沟”字有关,这些听上去就很“崎岖”的地名多属于矿区

7524次列车,因煤而开。

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是享誉中外的优质“太西煤”产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贺兰山下一些大型煤矿相继建成。

兰州铁路局银川客运段介绍,1971年,有着“太西煤走廊”之称的包兰铁路支线——平汝铁路建成。为解决煤矿工人的出行需要,7524次列车开始运行,成为该线路上唯一的普客列车,连接起矿山城市

由于自幼便跟随父母在紧邻呼鲁斯太站乌兰生活,今年40岁的煤矿工人雍万忠关于火车最早和最深的记忆都和这列车有关,进城购物、走访亲戚都离不开它。

后来,雍万忠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买房、娶妻、生子,但依然留在乌兰矿上班。从大武口到胡鲁斯太,20多年下来,2元一张的车票他已攒了几千张。

“火车时间规律,同样的距离坐大巴需要20块钱,而且现在随着矿上工人越来越少,大巴也停了,只能坐火车”。他说,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自己来回奔波无所谓,如果不是有这趟火车,他可能早不在矿上干了。

“像呼鲁斯太这样的大站每次能上四五百人,那时火车购票还没有实行实名制,我们就提前准备好一些车票,否则两站之间的距离太短补票根本来不及。”乘务员马锦彤向记者描述前些年这列车“火爆”的场景。

7524次列车属于22B型客车,是中国目前仍在服役的“最高龄”列车,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绿皮车”,目前这类车仅在支线、短途、春运临客等旅客运输中开行。

经过六次提速,中国已经步入高铁时代,平均时速三四十公里的“绿皮车”恰如慢镜头一般,穿行在偏远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中国正在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宁夏石嘴山地区的许多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员工也被分流安置。7524次列车经过的许多矿区都只见矿山不见人,很多售票点也已取消。

乘务员告诉记者,现在矿区上车的人明显少了,更多的是在城市之间往返的乘客,以前上车要站着,现在上来就是“卧铺”。但每逢雨雪天,汽车进不了山,这列火车还是会“爆满”。

乘客少了,服务却必须跟得上。除去冬天烧锅炉、给乘客打热水、口头报站等“绿皮车”的基本服务内容,记者发现这列车上的乘务员还有一项特殊的保洁任务——擦煤灰

马锦彤说,车体密封性不好,加上山区风力大,进出一趟山,车厢里刮的都是煤灰,座位、窗户、行李架都要好好擦一遍。

11点16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7524次列车到达了终点——汝箕沟。乘务员们清理完车厢卫生,在旁边的煤矿食堂匆匆用完午餐后便返回车上,为下午返程做准备。

“我今年也很可能会被分流到银川附近的煤矿,离家是远了些,不过好在可以继续坐这趟车。”雍万忠说。

(原标题:慢,却不可或缺——探访开往宁夏贺兰山深处的“铁路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