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奖巨作 描绘名士名妓共生

刘斯奋费时16年的长篇《白门柳》,获茅盾文学奖肯定。(CFP)

刘斯奋笔下,《白门柳》人物中的名妓董小宛。(刘斯奋提供)

当年,历经16载终于完成长篇小说《白门柳》后,刘斯奋呼出一口气,立马刻了一方印章「挥霍余生」。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文学理论者的刘斯奋,对他来说,《白门柳》是圆了写作的梦,而画家的梦,现在正在进行。

从1981年着手进行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创作,1984年第一部《夕阳芳草》出版,到1997年完成第三部《鸡鸣风雨》,《白门柳》好评不断,先是在1986年获鲁迅文艺奖,1997年又获茅盾文学奖,打破广东文学界过去未曾有的获奖纪录

思考知识分子命运

动笔写下此百万字巨作,刘斯奋表示,动机来自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他认为知识分子作为中华民族中最有智识的一群,承载着民族的思想良知,在民族浮沉、国家兴亡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也有其弱点,即对事物的认识容易理想化和简单化,对大局利害的权衡往往不足。

《白门柳》背景时代在明末清初,刘斯奋看来是中国社会「天崩地解」的大变动时期。各种矛盾交集,冲突激烈,身处其中的人性也呈现得异常彻底。刻画知识份子斗争,刘斯奋说:「时代不同,斗争的目标方式手段自然有差别,但实质并无太大不同。」

他指出,历史每逢转折关头,利和义的冲突就格外尖锐,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往往被置于浪尖,在试图坚持正义与理想的同时,群体中的偏激、狭隘、自私等缺点也会凸显出来,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名妓这一群体在《白门柳》中成为重要角色,刘斯奋表示:「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名士和名妓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此外,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妇女三从四德传统礼教束缚和压迫,文化教育、人身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个性行事也得不到彰显。而名妓因其另类身分,所作所为反而显得希罕特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写作绘画都是梦想

自言写作和绘画是他年少时的两个梦,而圆梦有先后之分,在完成《白门柳》之后,今年刘斯奋以自画的《白门柳》人物,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对他而言,不同的艺术创作,彼此间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