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战略牵动台湾悲喜曲
(摘自澳洲皇家海军官网)
战后以来,美国共和及民主党的外交大战略依违现实及自由主义:前者强调安全,倾向于围堵的手段;后者重视利益,揭橥交往的途径。然而,当下两党外交建制菁英有所谓「自由式国际主义」起码共识:现实主义的围堵策略可以由威吓、吓阻、到限制性围堵,而自由主义的策略也可以由建设性、条件式、到胁迫式交往,两者难免重叠,看不出本质上有何不同。
冷战结束,老布希总统心猿意马,派兵打了一场波斯湾战争,逼迫伊拉克由科威特撤军。柯林顿对于外交心不在焉,主要的贡献在于促成北爱尔兰的和解。小布希一上台就碰上九一一恐攻,愤而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人心不足、好大喜功,又移师西指伊拉克。欧巴马力不从心,虽然结束在伊拉克的战事,却又介入利比亚、及叙利亚的内战,更半暝仔反症增兵阿富汗。川普用心计较、锱铢必较,开始着手阿富汗撤军。拜登亟欲抽腿,初步看来顶多是欧巴马2.0。
拜登初试啼声撤军阿富汗,「拜登主义」呼之欲出。根据拜登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暂行指南》,美国的国家利益画分为安全、利益、民主3个场域,端赖议题进行有条件的交往,决定究竟要竞争或合作。然而,实际上的运作未必可以顺心切割处理,要是3场竞局无法如意聚合的情况下,势必决定优先顺序及割舍;当然,民主或许只是门面,难说军事安全与经济利益孰重,中产阶级外交则摆明内政胜于外交。
拜登的国际观可以归纳为冷战时期的温和派、后冷战的鹰派、及进入千禧年的鸽派三大阶段。首先,拜登以反越战的姿态选上参议员,不免随俗采取温和姿态,反对增援南越、扩充军备压制苏联、或发动波斯湾战争。冷战结束、美国意气风发,拜登支持美国用兵巴尔干半岛、阿富汗、及伊拉克,还推动北约扩充、宣称可以确保欧洲未来50年的和平。由于美国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反颠覆行动不顺,社会弥漫伊拉克症候群,拜登开始反对在利比亚及叙利亚动武。
对于拜登来说,中国崛起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美国必须集中心力应付挑战,印太才是当前的战略轴心,而东亚、及南海更是重中之重。
相较之下,俄罗斯却是次要的,可以晓以大义,连桀骜不驯的敌手伊朗、北韩都要稍安勿躁。至于没有剩余地缘政治价值的阿富汗,当然可以弃之如敝屣,接下来应该就是从伊拉克及叙利亚撤军。
在过去,家大业大的美国可以随心所欲;现在依然独霸,稍显捉襟见肘,势必量力而为、调整优先顺序,也就是安内攘外。由于拜登没有鲜明的愿景,手段上讲软硬兼施,除了谈笑风生之于义愤填膺、多边之于片面主义,看来近似于川普的「务实的现实主义」。由在商言商的共和党到满口仁义道德的民主党政府,威尔逊及卡特是殷鉴。
民进党的看法是「亲美反中」,国民党内的主流是「亲美和中」,很难区分到底是投怀送抱或被推上火线。陈达儒、苏桐词曲的《青春悲喜曲》写着「阮心内为哥无变爱到死、阮一生不知幸福也是悲」,苦恋「东边只有几粒星」。台湾位于南海与东海间,顿时获得关爱的眼神,受宠若惊;然则,战争乃不祥之物,莫言红利。
(作者为东华大学民族事务暨发展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