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末期病人「不能说的三句话」 别再叫他加油了
▲面对末期病人,有几句话在说出口之前可以再思考一下。(图/达志示意图,下同)
文/朱为民(家庭医学/安宁缓和/老年医学/职业医学专科医师)
○一八床位的唐小姐,五十六岁,乳癌末期,因为食欲不佳入院。入院之后,经过与先生仔细地讨论后,她决定不放鼻胃管,顺其自然。后来一些症状都调整得不错,和她先生以及团队也逐步建立了默契。面对这样的病人,总会让安宁团队感受到自己可以创造的价值,只是,这样的价值有时也是很脆弱的。
一天查房时,床旁边出现了两位没看过的亲友,询问之下,发现是唐小姐娘家的远亲,前几个月住一般病房时也有来探望过。跟他们聊了两句,也听他们跟唐小姐的先生聊了几句,心中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只听那位远方亲戚说:
「唉呦,才几个月不见,怎么变成这样!唉!早知道那时如果……」「你看看(跟先生说)!这么瘦,都没有吃东西吗?为什么不放鼻胃管呢?」 最后要走的时候,再补一句:「我下次再来看你喔!不要放弃,加油喔!」
不久后,远方亲戚离开了。我到唐小姐病床旁边看看她好不好,发现她和先生的表情都有些不自在,不若平时神情轻松的感觉。回头想一想,家人朋友来探病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小心留意我们的话语, 却很可能为病人及家属带来很多压力。
这篇我想和各位朋友讨论一下,面对末期病人,有几句话在说出口之前可以再思考一下。
第一句:「早知道那时……如果……」生命充满了选择,面对疾病也是。无论病人之前做了什么决定,导致了目前的状况,说这些对于他(她)受的苦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说了也只是让病人不断地去回想过去所做的选择,而感到悔恨,无法面对现在所处的状况,因而很难达到平安的境地。
对于唐小姐而言,走到癌症末期,其实每天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把握当下的生命,好好的活出每一天,不是吗?如果出现了新的疗法可以缓解她的症状或癌症恶化的程度,当然也可以再和医师讨论。只是,回头看过去的决定与选择,对于现况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其实,从心理层面来看,和病人谈论过去罹病后生命变化的种种,以及讨论过去接受了哪些治疗,可以帮助病人及家属面对这些辛苦的过程,并且逐步地接受现况,还是有好处的。关键在于,家人朋友必须以一种不带批判立场的态度,和病人自在的闲谈,帮助他们从过去的生命脉络中,找到可以抓住的力量。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要听病人说、引导他们说,就很足够了。
▲医师指出,面对末期病人,只要听病人说、引导他们说,就很足够了。
第二句:「为什么不做××医疗」或是「为什么要做××医疗」这句话,如果是医疗专业人员,或非常了解病人就医过程及医疗选择历程的朋友说出口,给予第二选择的建议,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是一个平常较疏远的朋友,可能并不了解,要做出现下的医疗决定,背后有多少医疗团队的努力和病人内心的挣扎!偏偏一般人又非常重视家人、朋友的看法,所以一句话就可能使之前的沟通全部翻盘。
无论是「为什么不做×× 医疗」或是「为什么要做×× 医疗」,背后都像是隐含着一种潜台词:「我觉得你做错了」。这句话带着一种批判的角度,看待病人过去的选择,仿佛隐隐约约告诉他「如果是我,我不会这么做」的感觉,会为病人增加很多压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如此批判性的语言,像是小朋友做错了事情, 举凡在餐厅里跑来跑去,或是动手碰一些不该触碰的展品,家长们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要跑!」「不要碰!」「快去洗澡!」等等带有立场性质的语句,这些其实都是批判。
差别在于,平时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影响层面较小,但是在面对易带有情绪性的沟通场合时(如面对末期病人),这样的方式可能就不合适。这时,我们或许可以使用开放性问句。我推荐这样说:「你选择这样的医疗方式,真的很勇敢,可以告诉我你怎么做决定的吗?」
第三句:「加油!」「加油」这两个字,可以是激励的魔法,也可以是消磨意志的魔咒。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说声加油:上课时跟学生说「加油」,上班时跟下属说「加油」,回家时跟儿女说「加油」, 甚至连总统都成天把「加油」在嘴边。仿佛说了加油,鼓励就会传达,人生就会改变。一般状况下,也许是的。
但对于末期病人呢?说了「加油」后,病人可能会想:「难道我不够加油吗?」;家属可能会思考:「我还要怎样加油才可以呢?」是故,除非是病患的真心好友,可以让对方正确理解「加油」的意思,不然,我推荐这样说:「嘿!我会尽量多陪陪你。」面对死亡的孤单幽微,也许除了加油,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
我相信每个人面对末期病患,都是抱持着善意说话的,因此,我们更要思考, 如何将自己的善念转化为精准的话语,给予正向的支持。
本文由朱为民医师、四块玉出版社《预约好好告别》授权转载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