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何须正名
(示意图/新北市立图书馆提供)
教育部拟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而文化部长李远日前回答立委质询表示,语言使用愈自然愈好,并不担心「中国用语文化统战」;绿委则呼吁将闽南语更名为台语。
5月我分别有两次旅行,或许可以给上述讨论提供一些参考。
先是在一位「万华女儿」带领下,以龙山寺为核心,散策青草巷、剥皮寮、祖师庙、青山宫,她娓娓述说祖先从泉州渡台,后发生漳泉械斗,以及万华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
几日后我又去了泉州自助旅行,大部分都是CITY WALK,除了慕名宋元时期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更想了解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丝丝缕缕的关系。
一进入泉州市区,眼里映入街道两边建筑物都有骑楼,不宽的马路上摩托车穿梭来往;商铺招牌写着姜母鸭、面线糊、芋头饼、四果冰……,都跟台湾的景物很类似。接下来几天,走访了晋江安海龙山寺、泉郡天后宫、祖师庙,甚至还在当地人指引下找到泉州花桥慈济祖宫,其始建于宋朝绍兴年间供奉保生大帝。还去看了南音以及木偶戏表演。旅行中我心中不时发出的OS是:原来如此啊!我们在台湾习以为常的、引以为傲的文化,在泉州找到许多线索。
再说语言这个主题,闽南语其实也不是当地原始语言,史书记载这里原有一支名叫「闽越人」的民族,历史上3次「衣冠南渡」,分别是永嘉之乱─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八姓入闽沿晋江而居;安史之乱─中晚唐至五代十国河洛人迁居洛阳江两岸,带来了先进技术与中原文化;靖康之难─南宋在杭州建都,大批汉族移入,至今泉州还能看到照顾管理皇室宗亲的行政单位「南外宗正司」遗址。
经历这3次衣冠南渡,闽越人的语言无踪可寻,如今人们听到的闽南语,其实是千年历史不同时代中原语言夹融变迁而来。
我在泉州旅行真的是「讲台语都嘛会通哦」!不论吃小吃摊、购物、跟居民聊天,一开口对方就知道我跟其他省分来的观光客不一样,知道我是自助旅行,主动提供好多私房情报,还告诉我台湾人讲闽南语比较好听,真是天涯若比邻,人不亲话亲!
这次的经验让我对前些时候李远部长的答询深有同感:每一代人的语言都会受到教育及环境影响而改变,「文化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至于更名与否,希望能够对语言发展深入研究,而不是仅为制造议题,徒增纷扰。(作者为《人间福报》前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