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力不足 老闆卻不這麼想!台積電前主管教你搞懂問題在哪

情境示意图。图/Ingimage

你有遇过你的问题,被主管认为不是问题的困扰吗?这时难免会认为是主管搞不清楚状况,但事实上是这样吗?该如何解决这个困扰?

前阵子为国内一家大型金控公司的储备主管进行培训课程。一位负责分行业务的学员L,提到他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人力不足。原本分行有10位同仁,今年有2位离职,但繁杂的业务量不变,剩下的同仁得分担,导致大家常常加班。

他也透过我分享的AIG法,把问题量化、设订目标值提报给老板了,老板却认为不是这问题。他担心,若是剩下的8个人无法负担工作量而离职,人力不足的问题就会更严重。

听完L的困扰后,我问其他学员:「你觉得目前遇到的问题,跟他一样的请举手」,结果超过1/3的人都举手。

其实,这几年我帮企业培训时,都听到类似的问题存在。员工认为部门人力不足,老板却认为不是问题,到底该怎么办?说服老板吗?跟老板吵架吗? 以上的答案都不是。

辨识问题:指标洞察思考法(IIT法)

首先,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现况跟理想目标的差距」,接着就要说到AIG法的进阶方法——指标洞察思考法(Indicator Insight Thinking,简称IIT法),从问题中寻找利害关系人都认同的衡量指标,再从衡量指标,重新定义问题。

辨识问题量化数字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指标衡量才会有数字。例如:公司的营收不足,衡量指标就是营收金额;A产品不良率过高,衡量指标就是不良率。

再来,请问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衡量指标吗?像是L提到的问题:分行人力不足,它的衡量指标有哪些?学员们纷纷举手分享:业务同仁的工作效率、分行的业务量、分行的人均产值、分行的加班时数。

到这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L的老板不认为人力不足是问题了。因为L只看到单一面向,认为人力不足,只想到补人,但老板更在意的,可能是人均产值是否还有进步空间。

一个问题其实有好几个衡量指标,该用哪一个衡量指标辨识问题,是需要和对方达成共识的。

假设L跟老板达成共识,认为现阶段的问题就是人均产值,这时再用AIG法:设定人均产值的目标数字是40,而现况是30,如何填补剩下10的差距,就是问题。这不仅能让你和老板在问题上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你也能知道老板看待问题的思维。

这个技巧,是我从事商业顾问十几年慢慢拆解、淬炼出来的。

一旦问题辨识得更清楚,就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我们会在职场上感到委屈,常常都是问题还未辨识清楚,只能跟老板鸡同鸭讲,导致内心忿忿不平,其实这些都可以避免。

※本文由商周.com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