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摄影札记

揪心。(苏绍连摄)

浮生。(苏绍连摄)

1摄影者的摄影行为,有时候很像在穿越一个窄小而幽暗的黑暗之洞,只有自己一人,没有他者的陪行。有时候更像是在暗夜前进,连出口也没有光芒指引。洞,是在观景器里,通过镜头,摄影者周而复始进去,只为抵达洞外的现实世界

2

摄影者寻觅空间的边。边,是一个距离中央最远旳地方,越过了边,就会到另一个空间去。边,如果是形成于两个空间的对比,则边有无比的锐利度,可以阻止观看者视线的越界。虽然边有了设限,但是摄影者不会到此为止。

3

摄影者瞇着眼看缝隙间经过的光影、灰尘、声音,在视网膜上映现的,永远只是瞬间。有时缝隙像伤囗,只容许一条记忆的线密密缝合。因为有缝隙,摄影者便有了窥视的遐想,只是真实之物经过缝隙,替代了遐想,或是让遐想与真实相宜符合。

4

摄影者常常必须隔离自己,不要让本我去介入被拍摄的对方

隔离,才是摄影者真实的存在,介入,反而不是。当摄影者凝视对方的时候,要让自己退后,造成一种感觉上的隔,以便减少给对方的影响。有隔,是摄影者的自爱行为。

5

摄影者也许常在流动的人群中伫立,也许常在静止的建物之间流动。摄影者顺流而去,像水依地势流动,或是在时间逆流苦行,溯回过往的记忆。在流动中流动,是活水;在静止中流动,是活跃;在流动中静止,是活命

6

摄影者寻找空间的裂痕。空间自裂,或外力所致,都是生命的伤痛图案。从来没有完美的空问,所以学习让生命裂解,并烙印在每一张相片里。裂,是空间中的动词,它是一种暴力美学,虽然破坏,但在视觉上却建立了美的形式

7

摄影者发现缺损之物,不必想像它本来的完整。完整是美,缺损也是美。摄影者要想像的是,缺损的物貌,是否能把原貌带向另一种陌生的可能。缺,在现实中是一种遗憾,缺了一角,少了一块,那就由摄影者的爱以及想像补上。

8

摄影者可以预测埋伏在后方的是甚么,但却不希望它全部显现出来。后方,是意象待命区,它若到前方来,便被意义俘掳。摄影者期待的,仅是后方的意象。后方也许有许多未上妆的真实,未能走到前方来,却成为永远最诱人的秘密。

9

摄影者的路转弯以后,也许就不见了,需要重新再走出另一条路。转,使方向改变,但若是原地转,方向回复,则造成摄影者许多作品都是个人时空叠影。不想走直路内心一定要有坚决的意志,并且,外界一定要有转圜的空间。

10

摄影者必须,而且绝对,要避免被潮流淹没。风行的潮流,是一波一波的涌着,但是有掌舵者的船只不会随潮流漂荡,而是坚持自己前行的方向。潮来潮往,从不歇息,那是自然的现象,摄影者可以坐在堤岸沙滩上,拍摄它,离开它。

11

摄影者发现「蚀」是时间的动词,是现在进行式,夺取空间人事物的一种现象。叶子被虫蚀木制家具被虫蚀,何止是虫会蚀,更大的虫是蚀着肉体的时间,是蚀着内心的欲念。幸好,摄影是在弥补空间被蚀的行为,留下现在,为过去见证。

12

摄影者走进蒙蒙之境,手指头可以在不清楚的空间里画出一条路,然而又渐渐匿迹而去。路上的光在生成,也在消逝,摄影者像穿越浓雾而行,凝视灰阶的世界之幻。或像撑伞于细雨中,景深变浅,一切的现实由远而近,渐次虚化。

13

摄影者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站在弱者这边就会变强。为弱者造像显影,是摄影者的人道觉醒,当按下决定画面的快门之际,弱,会带来更多的凝视及更多的力量。但是摄影者切记,弱者的天空,也有可能被利用,而布满了隐藏闪电雷雨的乌云。

14

摄影者或许会有一些顾忌,成为心头上的悬念,如果悬而不坠,常常摇晃,那就有如走钢索,每一个脚步都会战战兢兢。悬着的景象,自是多变,而摄影得将其定格,像一朵在风中静止的云,像一滴在半空停止下坠的雨水,都能化解忧虑。

15

摄影者在静谧的湖水边凝视浮而不沉的尘屑,沉思那些尘屑也许是花瓣、叶片,也许是某些人的身体上飘落的毛发。他将之一一拍摄,浮现在凝视中,也浮现在凝神中。然后等待时间的重量施压,慢慢将其压沉进水。浮生之后,就是沉亡。

16

摄影者最在意的一字是「瞬」,它关系着视觉上的「见」与「不见」,和心理上的「得」与「失」。摄影被这个字定义,让摄影者不得不去研究它,揣度它,掌控它,以求它在发生时顺利完成摄影。它是瞬,也是瞬间,让摄影者揪心一生。

17

摄影者隐身,并不一定是为了方便摄影。隐,是为了抹灭自己内心太多的欲求,以免加诸于被拍摄者。也是为了避开自己可能的慌乱,用隐匿的方式于空间中,安定而静默的找到影像。愈来愈多的摄影者,在其内心里的化身为一位隐者

18

摄影者以「反」的方式进行,以求产生不一样的画面。不拍正面,而拍背面,就是「反」;将拍摄后的影像上下颠倒呈现、不对焦主题而对焦于背景、端正的建物故意拍成倾斜……等等都是。「反」,有反叛的意义,是摄影者的一种求变精神。

19

摄影者知道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连的线,直接、间接、有形、无形。有的线看似断,其实未断,一般人可能没看出,但摄影者必须有能力看出来,去做到影像内在逻辑的构图。疥要有线去连结,组织成内在逻辑,影像画面便不会松散崩解。

20

摄影者拍摄的夕阳消逝了,但仍有余晖映照天际或海面。余晖,令人回味,但不如夕阳是为主角。要如何让作品有余味,比起呈现主角更需下工夫研究。看过作品之后,会难以忘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那就是作品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余波震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