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工厂纳管慢1/地下工厂登记截止 纳管不到1成

新北市特定工厂协进会」十八日在新北市三峡举办会员大会,立委苏巧慧到场致词。(图╱宁其远摄)

「新北市特定工厂协进会」十八日在新北市三峡举办会员大会,除了各县市同属中华民国特定工厂联合会」、推动地下工厂合法化的团体到场声援之外,经济部中部办公室主任郭坤明也到场,向一百多位争取纳管的工厂老板说明政府政策。立委苏巧慧苏巧慧致词时表示,「为了安心拚经济,民意代表和政府官员都会协助辅导工厂合法纳管。」但据了解,申请纳管的期限已过,但成功登记的工厂仅占「临时登记工厂」的六成,还不包括从未登记的地下工厂。

政府为管理农地上的工厂,早在2001年就制定《工厂管理辅导法》(工辅法), 期间经过多次修订,让未登记的地下工厂纳管为「临时登记工厂」,并在去年再度修法,开放让非高污染的未登记工厂登记,在2016年5月20日前就已设立的农地工厂,若非位在公告不宜设立工厂的区域,就可提出改善计划,改善完成后通过消防水利、环保、水保及建筑项目审查,即能取得特定登记证成为「特登工厂」,若转型成果符合规定,则有机会在20年内转为合法。

「希望农地工厂的业者要照规矩来,我们有条件合法化。」高雄田园工厂创新协会理事长李荣坤说,许多业者希望能合法纳管、缴税,但各级政府单位规范繁琐,导致审核的程序牛步化全台过去已「临时登记」的工厂约有7500间,但截至6月20日期限前,却只有约六成完成「特定工厂」登记,完成整个程序成为合法工厂的更不到20家,这还不包括从未登记的业。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设立单一窗口,加强收件效率,让合乎规定的工厂能依法纳管,也才能够有效监督、避免工厂污染或影响环境,合法的工厂纳管,有违法情况就开罚甚至勒令关厂

立委林岱桦指出,曾接获许多田园工厂业者的陈情,希望厘清「工厂管理辅导法施行细则」中所规定的建敝率、绿区范图以及农业群聚区域等规定,但发现农委会与经济部都无法做主,现在正积极与行政院联系沟通中。

地球公民基金会研究员蔡佳升指出,国内7500家临时登记工厂纳管的进度,并不对外公布大约进行到五至六成;他说,《工辅法》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正面措施,但在辅导符合《工辅法》规定的工厂合法化的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处理在2016年5月20日之后才设立的非法地下工厂,否则就丧失推动《工辅法》的意义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