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是谁在说干话?!见警率的意涵

▲为改善治安,「见警率」再度成为讨论话题。(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徐堃砚(私立大学助理教授

最近见警率的问题浮上了台面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脸书发文「提见警率政策不是脑残就是说干话乡民…会累死基层。」然而李所谓的见警率无效论至少是44年前的事了!

政策想法的落实须要全面思考,更须要与时俱进,逞一时口舌之快的酸民式发言无济于事。更何况新任内政部长徐国勇同时提出「补充警察员额以减轻勤务负担」,已预想到提升见警率的配套作为。提升见警率对治安无显著影响的论点,主要来自于美国堪萨斯1974年的「堪萨斯市预防巡逻实验」(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也就是该实验结果认为,「单纯的提升见警率无助于预防犯罪警方的密集巡逻只会将犯罪推挤到其他区域,跌破过去传统警政『见警率与治安稳定成正相关』的论点」是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结论。美国堪萨斯实验结果的设计,是建立在不同时空背景社会环境下,同时实验设计上也有其瑕疵;例如美国当年极力推展警政专业化,运用高机动警车,结合无线电指挥通报指派警力尽速赶往犯罪现场,认为见警率(Police Presence)与快速抵达现场(time of entry into the scene)系治安上策。然而当时一般警察巡逻被认为隔着冷气玻璃窗观看社区,使得巡逻员警无法融入社会的人群,无感街头的风吹草动,街头上的犯罪者在警车离开后继续为所欲为,使得所谓的见警率虚具形式,但是源于此实验,仍催化了美国警政的改革,促使见警率概念更加完善!如David H. Bayley于1977年在其所着的《秩序的力量》(Forces of Order)一书深入介绍日本警政的交番(即派出所)后,促成了美国社区警政的发展,于是美国各州后来广设社区警政部门,要求员警以步巡走入社区与民众互动。而1992更有明尼阿波利斯热点区域研究(Minneapolis Hot Spots Patrol Experiment),认为利用犯罪热点分析后,指派员警前往热点巡逻,可以改善无目标的随机巡逻的见警率缺点,尔后兴起电脑分析热点警政,由内勤人员输入资料分析犯罪热点后,由警方于犯罪热点之间频繁的巡逻,发挥有效降低犯罪率的效果。反观国内,我们的派出所警勤区制,所实施的家户访查制度与日本巡回联络异曲同工之妙。警勤区深入地方掌握地区治安状况外勤员警不同于美国的警车,亦不同于日本的自行车,而是采用兼顾机动性与能够深入大街小巷的摩托车,治安热点、「吸毒热点」、交通热点更由警政署与刑事局日夜分析,不断调整部署,并指派员警积极主动盘查。台湾的治安,在兼顾机动警力与掌握地区治安,分析热点以及加强盘查的状况绝非当年堪萨斯市的实验背景能够相提并论。在我国治安已然居于世界前段班的情况下,短期内要再提升治安水准,确实有必要在当前警政架构下,于犯罪热点、「吸毒热点」、交通热点分析后,设法提升见警率,以维护全民人身安全。同时吾人呼应内政部长徐国勇所提「补充警察员额以减轻勤务负担」的想法,或可加入日本警察官立寄所(系由民间主动提供警察人员巡逻时休息驻足之场所)的制度,尽可能由在热点附近的治安协力单位,主动提供员警茶水,鼓励员警下车停留,以吸引警力在附近逗留观察的好方法。

●作者徐堃砚,北部私立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国际关系、两岸关系、政治公关移民法令。此文为读者投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