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与其害怕、谩骂 不如走向人群给彼此祝福与拥抱吧

▲许多民众送上可爱的布偶零食鲜花,哀悼遇害的「小灯泡」。(图/记者李毓康摄)

文/郑怡华

当随机杀人事件的发生频率,已经多到引起社会恐慌,支持死刑不会是唯一的解套办法。这好比一个人身上到处长烂疮,不去查明免疫有没有问题,却只找庸医动刀清创,难保哪天痼疾再犯,无以回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曾引以为傲的人情味尽失。我们说台湾是鬼岛,又说到处是酸民,整个社会愤世嫉俗,又充满压力。在过去,我们眼神交会、互相拥抱,哪怕只是错身茶水间的会心微笑,都让我们真实分享当下的喜怒哀乐;但现在,忙碌的生活把我们榨得一滴不剩,荧幕前那个没有温度、没有情绪代号,成了我们和外界的唯一连结。看似寛广的虚拟世界,其实挤不出多余的空间,来容纳真实的爱。但,台湾不是特例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

瑞士政府自12年前开始举办「邻居节」。(图/郑怡华授权提供,下同)

说到这,我不得不佩服瑞士政府的远见,他们早就发现这种社会现象,在12年前开始的「邻居节」,开宗名义直指核心:It contributes to fight against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打击孤独与寂寞,创造美好社会)光是那张鲜艳而童趣海报,就足以把人们拉到单纯的童年回忆。

▲▼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的邻居节,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活动内容了无新意,全是吃喝玩乐闲嗑牙,但某个程度来说,它算是集体心健治疗,至少,落单的灵魂在这里找到释放压力的窗口。否则,这个多种族语言联邦国家(四种官方语言,23﹪的外来移民),很难不出现几个行为偏差激进份子。和意外发生后,对凶手及其家庭的追杀,或陷入廉价的废死攻防,瑞士政府这一招,显然是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愿在震愕和悲愤中,我们仍保有自省与关怀的正面力量。与其害怕,或没有建设性的谩骂,不如关掉电视,走向人群,给彼此大大的祝福和拥抱。

作者郑怡华,前东森电视新闻主播,现旅居瑞士。本文出自Yvonne Cheng脸书,已获授权刊载。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