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年輕族群難以「穩交」原因 情侶爭執則和這3種面向有關

图/unsplash

文/高松景

爱的能力为何被卡住?

如果可以让爱变成一种能力,或许孩子能幸福一辈子。德国当红新社会观察家纳斯特(Michael Nast,2016)描述这是一个「爱无能的世代」:即人与人的连结越发脆弱,心想追求独立完美,却无能维持关系的一代。

纳斯特观察周遭朋友同时也自我反思,出版《爱无能的世代》一书,点出现今20-40岁年轻世代的爱情困境:在网路上的朋友很多,但真正长期稳定的关系却越来越少见。他们既矛盾,也迷惘;渴望爱,却不知如何爱;明明在爱情里,却又像是过着单身的生活。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却陷入对「完美」的追求;怀抱梦想,却常常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想被看见,被理解,却不愿在社群网路上展现完整真实的自己;不一定想要承诺的束缚,却又想要承诺后的安全感与踏实感。

无独有偶,咨商心理师吴姵莹罗列国内年轻世代五种爱无能的普遍现象:

在此先澄清一下,「爱无能」目前并不是学术上一个新的心理疾病,读者如果有上述其中一种状况,不必对号入座,甚至过度焦虑。「爱无能世代」并不是要指责当前年轻世代对感情的不忠或不负责任;造成爱无能世代不应简化归咎于年轻世代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变迁所导致这世代人的集体性格,无法与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哪些因素导致爱无能世代呢?就个人观察可归纳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1.「消费社会」所带来的「速食爱情」。消费社会讲求效率、鼓励消费,对于所购买的东西不满意就换、退货:东西坏了就换新,因为维修的成本反而大。那「关系」呢?商业消费型态有一个前提就是,资源是无限的;但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有修复能力。然年轻世代生长在「不满意就换」的消费社会型态中,耳濡目染影响其爱情观,认为「这世上总有一个Mr. right/Miss right适合我,只要不停地换,有一天终会换到适合我的」。因此当面对关系的冲突不免会想:算了、不想修复了,一心只想赶快换一个适合的。事实上,不懂如何与人经营长期稳定的爱情关系,老换男女朋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网路崛起」所带来的「网路交友」与「约砲文化」。网路时代讲求凡事上网必有解,因此想交朋友,约会 APP绝对让你载不完。要认识人不用出家门,只要右滑左滑,彼此看对眼,聊两句就可以约出去。想要与人发生性行为,只要透过「约砲软体」就可以直接进行,连表面的社交沟通都避免了,因为大家都清楚彼此的生理需求。事实上,网路交友不一定是用来约会,有时候反而是用来排遣寂寞。从约砲软体找人上床,虽然很容易获得身体亲密关系,却无法建立「心理亲密关系」(例如: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甚至会形成「跟对方发生性行为,就像跟他谈恋爱般」的合理化行为,导致对经营长期稳定的情感更艰难。

3.「个人主义」教导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造成过度「自我中心」。相较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连结,因此对于个体自由度应给予最大的追求,并教导人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事实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间应是动态平衡,当偏向个人主义时,容易形成过度「自我中心」,视稳定的关系是一种「负担」,既不想勉强对方,更不愿勉强自己。因此尽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快速,甚至在性关系的观念上远比过去开放,却很难发展出长期、稳定且彼此包容付出,被称之为「爱」的关系。

情人沟通的课题个性、价值观与生命盲点

当恋情从「冲突期」进入整合期,并非从此不再有冲突,而是能够以「相爱」与「好奇」的沟通态度,正向看待恋爱生活中发生的争吵和冲突,视为增进彼此理解的沟通时机。我在「爱情学」课堂上设计一个「情侣吵架怎么办呢?」的教学活动:首先请每位同学列出三件在谈恋爱时经常为哪些事争吵/冲突,然后经小组讨论整理成八件。这八件情侣常吵架的事件原因依序如下:

1.生活习惯不同:喜欢吃的东西不一样。

2.不够体贴:对方个性太木讷、感受不到被重视与被爱。

3.讯息没有及时回复:Line不读不回、或是已读不回。

4.跟异性太亲密:跟异性朋友玩得太High、谈得很开心。

5.没有事先报备:跟朋友去玩或参加活动没有事先告知。

6.金钱观不一样:对于要花多少钱买一样东西或是一定得吃昂贵的晚餐、用餐是否AA制等观念不同。

7.生涯发展的价值观不一样:对于在国内发展或出国读研究所的观点不一样。

8.乱花脾气:例如打电话给对方未接而暴怒,甚至怀疑对方劈腿。

上述吵架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对错的个人「生活习惯及个性」,例如上面的1、2、3、4、5;第二类是个人主观认定的对错「价值观」,例如6、7;第三类则是个人都没有察觉的「生命盲点」。这三大类正是情侣谈恋爱时应沟通的三大课题。前面提到情侣与朋友间的沟通不同,朋友偏重在生命相同处、情侣间偏重想去探究彼此生命相异处,透过谈恋爱来开发彼此的生命人格。

而一个人的生命人格组成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由这三项所组成:(1)最外围也是显现在外的是不涉及对错的「生活习惯、兴趣及个性」;(2)是个人主观认为对错好坏以及对人生所看重的「价值观」,价值观牵涉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最核心的是个人人生观/品格,以及由此延伸扩展的工作观、金钱观、教育观、投资观等都包含在内,即面对事情、做决定时的优先顺序和取舍;(3)最后构成人格最深层,连自己都可能没察觉的「生命盲点」,如对爱情的依附关系是安全或不安全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等。

因此,情人争吵时要沟通的三项课题可简单归纳为:个性、价值观与生命盲点。

这三项组成人格结构的内涵,且每个人各有其不同的自我发展历史。谈恋爱时透过沟通认识对方,循序渐近:沟通的重点可优先放在认识对方个人习惯的行为表现方式,属于个人生命人格外围的生活习惯、兴趣及个性。

然后再去认识对方的价值观;因这两项是构成人格的积极因素。要特别提醒,当彼此关系刚进入整合期时,面对对方的生命盲点要「适时止步,等候时机」,因为这是构成人格的消极因素,即每个人生命成长历程中被压抑至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最好等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与信任后才去碰触。

至于如何分辨这三项沟通课题呢?以下提供一则实例,供参考:

情侣决定利用周末假日从事休闲活动,一方习惯要事先规划,另一方是随兴而行,这是个性差异的问题。假日选择从事何种休闲活动:其中一方总是选择参与各种成长活动,认为学习对自己很重要,另一方总是去吃喝玩乐,认为人生就是如此,不必去思考什么价值意义的问题,若彼此经常为这个老问题吵架,可能是价值观的不同。如果一起从事休闲活动,有一方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暴跳如雷,或指责对方的不是,那可能是对方的生命盲点(这部分详见请见第八章)。

最后,在面对冲突吵架时,切记不要一开始便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批评、指责或压迫对方,应抱持相爱及好奇的态度,透过提问与对话来了解对方,让对方有机会分享想法,而非强硬的将自我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此外,心理学有一个「九一法则」,意思是你今天跟情人吵架,当下这件事引起极大的情绪反应,但实际上有90%是因以前的事件未能有效沟通的情绪化解所累积引起,而不是现下的10%。所以,情人吵架应把握「今日事今日毕」,不要让今天负面的情绪迁移到下一次。

再者,从爱情学的五个爱情原理来说,情侣间面对彼此生命人格中个性、价值观与生命盲点的差异而引发的冲突是无可回避的,因为没有因差异引发的冲突,就无法进一步认识对方生命人格的机会(学习来自差异)。

因此,情侣间的个性、价值观与生命盲点之差异有其正面、积极爱的意涵,且在不同阶段仍会不时面临人生课题的差异,皆需要我们抱持相爱及好奇的态度去处理。而理想的另一半个性应是「互补与相互内化」,对彼此的价值观要能「相互理解与欣赏」,对彼此的生命盲点要能「相互谅解与包容」。然而,如果彼此已尽力沟通,仍无法化解差异时,应当如何做决定(「分手」)以及如何分手,待后面第十一章的细论。

书名:《想爱好难,你该怎么办?拆解爱情,跟着专家上一堂超人气「爱情学」》 作者:高松景出版社:创意市集出版出版时间:2024年1月26日

●本文摘自创意市集出版之《想爱好难,你该怎么办?拆解爱情,跟着专家上一堂超人气「爱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