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前进还是仰天长叹的甄选入学?

陈鸿逸

随时时代迁变、教学方式多元,连带地也希望借由更多种形态评量,希望能在传统纸笔评量外,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才华」与「能力」,其中鲜明者就是大学入学管道早从联考走向了繁星、推甄等多元方式。近来大学繁星、申请入学甄选比率几已突破五成来到六成,由于甄选已成升学趋势教育部为考量弱势生,将研议订出甄选的天花板(上限)。

会形成此情形原因许多:可招收到志趣较为明确的学生、有较为稳定的学生来源、打破过往传统笔试的评量方式等皆是。显见台湾教育朝向了多元,只是必须理解到,不论是繁星、推甄、申请何者,虽然试图透过更多面向成果来评断学生的才能、性向志趣,求以符合大学科系发展目标。但教育部已提醒了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弱势学生借由此上大学、翻转阶级的各种的可能性

确实,像过去只有联考、指考类的笔试评量,容易择取善读书的学生,忽略了拥有其他长才的学生,故多元入学就是期望适才适性,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与适合科系。可是,一旦甄选的管道必须以「钱」作为背后支持的力量时,弱势族群必然受影响,实令人不得不忧心。当前社会阶级流动越趋缓慢,部分来自于教育资本差异,或者说从教育端就复制了「阶级差异」,那怎么可能期望未来会有可能「向上流动」的可能。

教育不是工具游戏,是一个能否有所改变、成长与进步的管道之一。匍匐前进仰天长叹难道成为弱势族群学生的不「二」法门吗?相信教育主管机关能够有更好且照顾弱势学生的政策,提供孩子们更美好的将来及希望,加油!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