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甄──谁拥有升学的门门果实?

陈鸿逸

对于没有太多假可放的大人而言,若家中正有准备考学生高中生的话,那么清明节前后除了祭祖扫墓外,另一场重头大戏可能就是陪着孩子南征北讨地去不同学校面试、甄选。

推甄其实相对于指考的笔试测验上,多了面试、书面资料审查个人性向测验等多种方式评量。而这样的评量下,确实也为各学校(或各系所)招收到志趣较为相符合的学生。而通过此种测验下的学生们,笔者以为,这很像在是海贼王里的恶魔果实一样,谁拥有(或谁幸运地吃到)恶魔果实,就能拥有强大的能力。确实如此,这显得大学的推甄入学管道,也变得格外地艰辛,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拥有的能力是什么,究竟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打败别人。再回过头来说,由于推甄的关卡颇多,竟也开始地使考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关于甄试(或申请),其实在于避免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期望透过口语、资料审查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其他特质,而有符合个人志愿、学校发展媒合作用。然真实情况在于,当学生必须准备审查、舟车劳顿情形下,花费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庞大的精力金钱与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本。如此一来,对于中下阶层、家境贫困、偏远地区社会结构中的弱势族群而言,他们根本连找到「门门果实」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可以使用此能力进入大学。

在此情形下,学校可能得以减免学生的报名费作为奖励、补助的条件,可是关于个人特殊才艺的培养、个人审查资料的建构车马费以及文书资料的影印费等(还不包括其他如服装特殊要求下的其他额外开支),都在在成为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也成为了不可承受之「重」。

综观来说,这确实是学校、学生及家长之间相互拉扯、纠结的矛盾处,学校希望招收到优秀、符合校系发展的学生,学生也希望借此找到理想目标和校系,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管道甚至是资本。在此情形下,能否减少额外的开支,如书面资料份数、将审查资料电子化、集中在某些时段考试好减少学生过夜的必要性等等,或许都是可以考量方向。当然,一味地叫学校减少费用,其实也不尽公平,但如何在最简省的方法下达到最大的效用,使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目标,又能够不在多重的限制下能达成,相信这才是最大的考验,也是一种智慧的延伸才是。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