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成败 菁英非关键 人才密度更重要

(来源.Dreamstime)

商周百大顾问团不断电直播,每天邀请一位企业经营者,用45分钟阐述一个营运观念。疫后突围,全球最大领导力顾问公司DDI告诉你:好人才比你想像的多!但你得用对方法挖掘他们。

美商宏智国际顾问公司台湾区董事总经理 李岳伦

选对人比培训重要!3思考让转型人才一步到位

数位化浪潮下,有八五%企业转型失败,关键多是因为转型人才不到位。要如何正确辨识与挖掘组织内转型人才?有三个关键思考:

一、菁英非关键,人才密度更重要。所谓「人才密度」是组织里高潜质人才的占比。为什么说菁英不是关键?传统的科层组织,培养的是个别的部门接班人,但未来,我们需要各种高潜质人才组成各种专案,所以人才密度会很重要。

很多企业会用九宫格问卷来挑人才,结果反而发现:现在的高绩效人才不适合做数位转型,因为过往成功经验不代表他就是高潜力的人。此外,倘若有些一级主管本身偏保守,挑选人才时,就很容易会略过可以带动改变的人,这点,CEO得特别注意,得去把组织内更底层的人才找出来,也别让现有的KPI机制,限制你对人才的想像力。

二、要辨识出数位转型人才,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一,潜力、意愿比能力更重要;二,选人比培养更重要,选一只猪来爬树,那会非常辛苦。

为什么意愿比能力更重要?企业主在数位转型中遭遇到的问题,最头痛的就是,过去都是单一产品导向,现在变成要Total Solution(整合方案),所有问题都会出在协作的意愿和心态。越有战功的人越容易在合作的过程中想要做王、配合度低,这让老板非常头痛。

能力可以培养,态度意愿很难,所以,选对的人比培养更重要。数位型人才的个性和潜力我们看6点:开放态度、坚韧、概念性思考(全局观)、质疑、承担风险、鼓励试验。

三、以战代练,丢情境题给他们。这是大家常有的迷思,一想到要培养数位人才,最喜欢送员工去上培训课程。结果推动时还是很多挫折,最大的挫折来自于员工和部门的抗拒。

直接让他们上战场,面对各种情境、做专案,才能让员工知道怎么使用知识和学习沟通。而且,事后要有覆盘、检讨模式,哪个流程不对、哪个环节没打通、关键人有没有到位,都须坦诚且实事求是的沟通。但做了,你公司的转型人才才会越来越多。

台湾产业创生平台创办人暨董事长 黄日灿

购并交易额年增47%,大小企业都该学双脚走路

截至今年6月,全球购并交易额破新台币70兆元,去年台湾购并交易额也增加47%。

过去,台湾最厉害的,就是靠自我成长:招募员工、自我训练、扩充产能,如果,我们擅长的自我成长是右脚,不擅长的外部购并是左脚的话,靠一只脚走不远,一定要双脚并用,不靠两只脚,很多企业无法转型。

台湾企业可以考虑的购并模式如下:国内整并、海外购并、分割改组、管理层收购、投资新创、出售脱现。购并没有分大小企业的差别,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样的需求。

我们对于购并海外或规模比我大的公司,常常会很直觉的害怕,要怎么管它?这样想,我们就永远不能购并比我们更高明的公司。购并后的整合,我们要有新思维:不是要管它、带它,像是环球晶、友嘉的购并,都是先把财务指标、策略定义清楚了,让被购并的企业自动运转。

只要沟通清楚,若是好的企业,它的团队自然就会根据双方定出来的指标去努力。所谓管理,并不是坐那里耳提面命,而是要提纲挈领、目标管理。

购并不一定都是你并别人,被整并以追求成长也是一条路。例如,汉微科卖给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商艾司摩尔(ASML),让别人入主,持续茁壮。

既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人风险承担力有限,不如把胸襟放大,熟悉打群架。

同时,大家也要坚持「三个十」——将眼光放长远到10年以上、投资新创要有投资10年以上的决心、每年提拨研发经费或盈余的10%以上投资新创(目前企业平均约4%)。

我们要认知到,过去的好时光不会重演,未来有不确定,更要大胆往前迈进。把眼光放长远,后天看清楚了,看明天就容易。

商业周刊第17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