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竞赛全面自查!家长:优先录取的路子绝不会全堵死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造假风波下,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切实维护教育公平,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
一、严格竞赛评审。各竞赛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在复核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审办法、评审标准,健全异议处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对申请参评的竞赛项目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资格能力审查,实施全程跟踪,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二、严禁竞赛违规收费。各竞赛主办单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必须坚持公益性,竞赛主办方、承办方不得向学生、学校收取任何费用,坚决做到“零收费”;不得通过面向参赛学生组织培训、冬令营、夏令营等方式,变相收取费用;不得推销或与一些公司挂钩变相推销资料、书籍、商品等;不得借竞赛之名开展等级考试违规收取费用。
三、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地要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要求,继续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四、严肃查处违规竞赛。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审核通过的竞赛的管理,严肃查处竞赛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或者经警告、提醒仍不改正的,将从竞赛名单中移除,并不再受理举办单位举办竞赛的申请。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在省域内落地的全国性竞赛的管理,一旦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即查处,并反馈教育部作进一步处理;同时,加强对省级竞赛的管理,防止其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违规问题报告机制,加强对师德问题查处的监督和指导能力。各地各学校一经发现教师或其他人员存在让他人在未参加研究的成果上署名,代写论文或者代为进行创作、研究,为子女或他人参加评奖提供条件或者支持等违反师德师风或学术不端的行为,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2019〕10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等有关要求,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坚决禁止违背学术诚信要求的行为。
六、严格管理中小学校组织参赛行为。各地要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让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掌握全国和本省份竞赛名单。严禁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名单之外的竞赛活动。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发现线索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秩序。
即便从今年起,高校取消自主招生,特长生、竞赛生与升学加分脱钩。但家长对孩子简历上各种特长、竞赛获奖的热衷却一点儿没减退。甚至有不少家长罔顾学术信誉,不惜一切把科研成果安插给孩子,究其本质不外乎就是为其升学铺路,希望稳定家庭所处学术圈层的权力和利益,前有西南交大的陈玉钰保研造假,今有小学生科创大赛舞弊。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不太相信特长生优先录取的路子会堵死。有些门路,就是专门留出来的后门,越是卡得紧,越要努力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还有不少语言类高中,掌握着高校小语种专业推荐保送的机会。“显性的高招加分,盯着看的太多,反而是这些推荐小语种专业的机会掌握在中学手里。说是特长,你就有特长”一位家长称,跟硬碰硬的竞赛得奖比,这不也是一条“金路子”吗!
随着特长与加分全面脱钩,依靠隐性权力在升学考试中的助攻行为变得更难,但并未消失。而且这一“钻空子”的行为正在日益“圈层化”,主要呈现出3个特质:(1)门槛高 (2)取证难 (3)圈子化。(《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特别是科创类竞赛加分仍不少见,即使常规高考途径的加分取消了,但这些竞赛在地方省市的招生中,仍有各种保送、计划、优先会为其开绿灯。
今年7月1日,教育部公示了2020到2021学年中小学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其中自然学科赛事21项,占35项总赛事的60%。可见,科创类竞赛仍是各级招生考试中最被看好,认可度最高的竞赛类型。
“艺术圈搞艺考,学术圈拼竞赛,各有各的门道,而且越高端越隐蔽,复核越困难,总之都是普通家庭很难参与的高端游戏。”一位学生家长吐槽。
一名985高校博士直言,他曾撞见过不少孩子在父母实验室里摆pose录视频的场景,从选题、发明到写论文,课题选得比研究生论文还难。"我感到深深的恐惧,我们这种985硕博士,辛辛苦苦给领导孩子写课外实践报告,而他们的子女,轻轻松松拿着报告参加各种评奖,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就把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干掉’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利用隐性权力为孩子升学履历镀金、甚至不惜造假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其实,想想美国的“推荐信”不也是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吗?!教授将子女推荐到熟人的实验室里做项目、写论文,是常见的现象。韩国教育部2017年底开展的一项“论文署名不当行为”现状调查显示,共有29所大学出现82起论文学术不端事件。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师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将自己尚在上学的子女署名为共同作者。
教育界人士认为,今年是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年。每一次改革,都有助于打破原本的灰色空间,给教育公平创造新的机会,但也总会产生“新空子”和“新门路”。要想约束隐形权力,仍然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他律,也离不开学生和家长的自律。其实,为孩子再多的镀金、评奖,也不如教他做一个独立、踏实而努力的人本质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