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全面执政必定腐化 上演中
兼任党主席的蔡英文总统在民进党全代会致词时强调,社会上有人用「全面执政必定腐化」写剧本,对民进党的未来大做文章,民进党必须用行动来证明,这个剧本不会成真。但话音刚落,就爆发了外交部驻印尼代表处密电指控,时任立法院长的苏嘉全、绿委苏震清与人力仲介业者操控国营事业牟利疑案。本案固然必须进一步查清,但蔡主席所谓的「剧本」根本就是现在进行式的剧情,即使民进党自我感觉良好,却不能自欺欺人。
其实蔡英文对党内的告诫,仍大有辨正、探究之处。首先,没有人认为「全面执政必定腐化」,而是「民进党全面执政必定腐化」,这两句话看似差别不大,其实意涵大大不同。全面执政的确未必一定就会腐化,政治学理或实务上也没有人做这样的主张,因为掌握行政、立法两体系的全面执政,本就是政党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全面执政绝非罪恶,只有一党独大又压制或缺乏制衡与监督,才是滋生腐化的温床。
缺少外部监督制衡机制
英国艾克顿爵士百余年前说「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句名言确实颠扑不破,这不仅是人性的通病,也是政治经验的结果。为何会有这样的流弊不断产生,归纳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当权力越大时,其所控制的资源就越多,其他人因为觊觎或期待其资源的赏赐与分享,遂在监督、制衡的诸多环节睁只眼闭只眼。监督少了,自律标准跟着降低,久而久之便造就了当权派的腐化。
二是与改革的惰性有关。未掌权者通常会努力改善自己,改进效率,凸显自己的清明形象,以促成权力结构的取而代之。但对掌权者而言,他不需要积极投入去「改善」什么,只要维持现况即可,所以改革者对清廉的努力总是比掌权者来得多,久而久之,掌权者相对而言就自然腐化了。这对总是把「改革」挂在嘴边的民进党尤其受用。
综上可知,想要单靠当权派内部的自律抵挡腐化,事实上极为困难,只有落实外部的监督制衡机制才有可能,这也正是民主政治三权分立设计的真谛。而所谓的反腐化当然不只针对掌权者的自律,更需要防范的是整个「当权派」乃至延伸而出图谋利益均霑、大搞利益输送的皇亲国戚、闺密好友、核心幕僚等等,因为这些族群犯下的「个人」贪腐问题,都会随着民进党的权大势大、钱更多跟着暴涨,最后都得由民进党概括承受,而且一笔笔地算到蔡英文的头上。
蔡英文挟着史上最高票的光环,民进党政府也因防疫表现使民调声望维持高档,但她却在党大会上提出此番告诫,显然是已感受到社会的各种传闻非议、甚至是危机的隐动。犹记蔡英文4年前首度当选总统时告诫全党的名言「谦卑、谦卑、再谦卑」,对照民进党执政后种种的倒行逆施,早就成了反讽的笑话,如今她若没有积极的作为,仍想以文青式的语言「教化」党内当权派,以此想「感动」反贪腐、痛恨特权的民心,那才真是自欺欺人!
民进党执政这4年多来,一步步都在为永续执政而不断巩固权力、排除异己,以修法箝制在野党与言论自由,国会成了绿军强势辗压的战场,又将农田水利会收归国有,公然强夺民财;将媒体尽数收编,又建置网军发动舆论战,行政权有如八爪章鱼般侵蚀体制,不断安排自己人进入公务机关、国营事业,酬庸肥猫填好填满;独立机关如NCC、中选会一律控管成为党的「附随组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反倒是社会质疑的弊案如「国安私烟案」、「庆富案」,则是一件件成了无头悬案。
近期又连环爆出国王人马鲸吞政府标案、当权近亲居高位狂捞公家油水,可谓愈演愈烈,加上大法官「奉召」应训、监察院人事提名与通过争议、警政人事倾轧成为派系斗争祭品等事件现象,这些即使还不算弊案,但都是不断累积民意反感的争议,乃至权力的嚣张滥用,都在挑战民意的忍耐度,也正考验蔡英文的政治智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