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争执三接外推 不如面对核电

社论

民进党政府因应「珍爱藻礁」公投的压力,推出「三接外推方案」,天然气接收站拟再外推455公尺,离岸1.2公里,工期将延长2年半,预算增加新台币150亿元,却引发环保团体的分裂,有些环团支持,有些反对。

「三接外推方案」基本上是和稀泥方案,就是把观塘工业港外推,可以做到不浚挖、不填地,避免伤害藻礁。行政院并强调,其他替代方案,如原址浮动式供气站,或以林口港或台北港,甚至以中南部的麦寮、台中替代,都会延后超过10年以上,都不可行。

电力缺口将扩大到中南部

不过,三接真正的争议不是哪个替代方案的问题,而是从头到尾的「程序正义」与能源政策问题。三接环评案从一开始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操控,当时环评委员会的民间委员、学者专家皆曰不可,但行政院长赖清德一声令下「9月通过环评」,环团出身的环保署副署长詹顺贵为此辞官,环评大会中,官派委员意图强渡关山,5名民间环评委员联合退席抗议,大会因而流会,仍难敌官方政治黑手而通过环评。三接从一开始就是「程序不正义」下的产物,这个程序不正义继续延伸到现在。

行政院要以「三接外推」作为替代方案,官员说因为这是一个「既不影响藻礁又可以增气减煤的方案」,借此要环团支持不要再反对。但请问:如果原方案改变,而且是重大改变,是否要重做环评?于理于法当如此;但三接外推案通过环评了吗?有专家认可了吗?当然没有!但现在政府却要拿这个替代案来跟环团「交易」,又是一个「程序不正义」。

政府拿此作交易,如果未来再要送环评大会审查时,行政院是否又要「强力动员」再伸出政治黑手,以保替代方案顺利通过,再次重演程序不正义一次?至于在公投已成案、即将在8月投票之际,政府却不愿停工,有意让生米煮成熟饭,又岂是合理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三接外推要增加的150亿经费,则更是花得冤枉。

更深入又全面地看,三接争议已不是单纯的保育藻礁或是哪个替代方案更合理可行的技术问题了,而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既牵涉到国家安全,又将影响到台湾未来十几年的产业与经济擘画。

蔡政府不惜与环团翻脸要强推三接,主因是其能源政策要把天然气发电比例拉高到5成,气电要拉高的原因则是要全面废核,台湾为此短少原本供电可占15%到20%的核电。至于为什么三接先选在北部落脚,原因也非常简单:核一、核三除役,北部电力有缺口,因此要在大潭增加气电机组。类似情况其实未来随着核电逐一除役与电力需求增长,会扩大到中南部,所谓的「四接、五接」等都要陆续兴建。

核政策将置台湾于险境

此一规画引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安风险。不必粉饰太平,两岸风险日益提高,《经济学人》杂志日前才「认证」台湾是「地表上最危险的地方」,指的就是两岸与中美冲突的风险。而台湾的天然气等于全部要靠进口,安全存量只有7到10天,别说战争、封锁,连天候不佳都可能让天然气短缺,台湾押5成的供电在天然气上,当然风险极高。相对来说,核电燃料棒的安全存量可长达2到3年左右。

此外,气电是火电,仍有碳排放与空污问题,越来越多的火电引发的空污必然激起地方抗争,此一问题其实早已发生;碳排放增加则让国外可能抵制台湾产品,这在未来各国逐渐走入零碳排、要求贸易足迹后将会出现,对台湾这种以出口与贸易为主的经济体,将会是致命的影响;更别提台湾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极度耗电的半导体,未来制程提升后会更加耗电。

蔡政府虽然强推绿电,但一来绿电不稳定的特性,让其占比不可能过高;二来台湾地小人稠,发展绿电的限制大、条件差,相较之下,单位土地面积能发出最多电的核电,对台湾而言才是相对有利的发电方式。当先进国家早已放弃反核、废核,甚至视核电为绿电,专注在减碳之时,蔡政府的废核能源政策将置台湾于险境。

趁着三接议题,台湾社会与政府也该专业、理性地面对核电,尽早修正错误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