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输陆食品 务实面对中国台湾
中国时报社论
大陆对我农渔和食品输入禁令的话题,已经延烧一周,有「变」亦有「不变」。变的是近百商品自行注册、补件,获陆方通过而恢复出口,不变的是蔡政府依然断言大陆对台打压和歧视,更指控称「认知作战」。这本来是一件非政治性的两岸事务性议题,但如今又变成了政治问题。
抗中保台害惨业者
政府不想解决问题,只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执政将近7年的蔡政府已经彻底陷入误区,「抗中保台」神圣光环如今降临到凤梨酥上,民进党的鬼打墙可见一斑。陆方的注册申报要求的确极为详细、繁琐,这的确是一个可以讨论、反馈的问题。但毕竟是人家的规定、且适用于世界各国,如果业者因为嫌麻烦、随意唬弄而丧失输陆资格,当然要自己承担责任;但如果是政府辅导无方、甚至故意造成业者申报失败后倒打一耙,可谓居心叵测,令人民不寒而栗。
这一个星期的事实说明,有业者自行注册后获陆方准许进口,而经由政府推荐注册的产品却遭到对岸打枪,浮出一个巨大的问号:除了众所周知的配方问题以外,经由政府推荐注册的产品之所以卡关,是否因为「产地」或「厂商地址」等栏目填写的是中华民国或台湾,才被陆方拒绝?换言之,蔡政府需要向公众解释清楚:陆方若一律要求我业者申报时,必须要使用「中国台湾」称呼,否则就予以退件、暂停进口,如此一来,我方如何因应?是否有统一表述?
绕了一圈,问题又回到了最敏感的两岸政治层面。依据蔡政府过往的表现,嘴巴上高喊抗议、打压,行动上却是睁只眼闭只眼。今年8月中共围台军演后,立即传出对岸严格要求台湾出口货品产地须标记「中国台湾」,苹果公司更是明确要求供应商零组件产地标示应遵守大陆海关规定。当时经济部回应说,如果厂商有需要,可以使用贴纸先改标,经济部不会说认同但也不会反对。此后,郑运鹏曾以「中国台湾」申请大陆专利曝光,经济部长王美花也坦言「只能这样」。
台湾本来属于中国
不难发现,无论民进党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大陆要求两岸民间、经贸交往也要事无巨细地符合一中原则,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对于这一点,民进党政府相当清楚,从事两岸贸易的台湾工商界以及所有在大陆经商、就业、发展的台湾人也心知肚明。这背后,多少有一种「虽不满意,但可忍受」的无奈情绪。可别忘了,蔡总统口中的「中华民国台湾」,即便她有建构「中华民国是台湾」论述的用心,但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缩写,「中华民国台湾」和「中国台湾」有何实质区别?
同理,马政府任内以「中华台北」参加世卫大会被民进党百般刁难,蔡政府上任后却翻脸说「没有矮化」。现在台湾以「中华台北」出席的重要国际场合只剩下APEC,更被对岸要求以「中国台湾」自改商品标签,网民以「统一教母」讽刺蔡总统,似乎一点不为过。不过,玩笑归玩笑,中华民国本来就是中国,《中华民国宪法》是至今仍以全中国作为固有疆域的「中国宪法」,即便解严后的中华民国宪政体制,逐渐建立起两岸是对等政治实体的法律架构,但台湾地区、大陆地区仍属中华民国固有疆域,「中华民国台湾」本来就是「中国台湾」。
两岸当然有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之争,台湾人民的国际参与也值得珍惜和争取,这也是为何1992年两岸达成政治默契的可贵之处:双方都认同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各自对中国的称谓秉持求同存异的理解,剩下的问题就让时间来解决、交给下一代去处理。既然民进党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颠覆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蔡政府8年更是「主动」地将「中华民国台湾就是中国台湾」变成事实。
因此,不论是基于法理还是事实,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与大陆有互动的企业也该思考,如果不接受「中国台湾」,继续跟着民进党抗中保台、搞一中一台,最后只能自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