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 诚实面对台海危机 整顿国安团队

中时社论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引发台海动荡,余波荡漾未止,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订14日审议《台湾政策法案》,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深感不安,公开警告「部分条文令人担忧」,我外交部却把它标示为「旗舰型挺台法案」继续鼓噪。外交部对迫在眉睫的危机不是浑然不觉,就是视而不见,无论哪一个,都是真正的国安危机。

挺台法案 恐颠覆战略模糊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孟南德兹6月间在外委会提出「支持台湾安全及其自决权、及其他目的」法案,简称《台湾政策法案》。这项法案如能通过,美台关系将获致突破性的进展,但可能颠覆50年来台海和平的重要基础:一中政策及战略模糊,可能再度引发大陆最激烈的反应。

《台湾政策法案》大幅改变台美关系:「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定位台湾为「主要非北约盟国」、取消国务院以及所有联邦机构人员与台湾政府对口单位人员接触的限制、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任命须经参议院同意,并授予「大使头衔」;废止限制台湾官员展现中华民国主权标志的规定,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台湾)国旗及军事单位的标志与徽章。

关于安全部分,将《台湾关系法》对台出售「防御性质武器」的规定,扩大为「有助于威慑人民解放军侵略行为的武器」;删除「维持足够自卫能力」,加入「阻绝与威慑人民解放军胁迫或侵略行为」、建立「台湾安全援助倡议」条文,授权政府提供台湾军援与外国军事融资计划,加速台湾国防力量现代化,以威慑或击败大陆入侵台湾。

美中关系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大陆认定美国虚化、掏空「一中政策」,《台湾政策法案》等同「事实承认」台湾为主权国家,偏离1972年《上海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及《817公报》的精神与文字更远。美国学术界近年来热烈辩论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策略,哈佛教授布德瑞克及华特在《外交事务》季刊发表〈如何建立更佳秩序〉专文指出,美国应持续维持《上海公报》以来的刻意模糊政策;也有人主张回归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旧常态」,而非目前走向军事对抗的「新常态」;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塔吉更针对《台湾政策法案》警告,条文虽然具有高度象征意义,但可能会有反作用,反而加速引爆原本要吓阻的中共军事行动。

审慎行事 符合美中台利益

换言之,既有的「美中三公报」、《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为指引的一中政策,已足以因应、处理台湾问题,苏利文公开质疑《台湾政策法案》的部分条文,他的潜台词是,《台湾政策法案》的必要性与实际效应需要深思熟虑,国会若一意孤行,将在紧绷的台海又火上加油。

美国行政、立法部门相互制衡,立法程序一贯冗长,加上当前美国内政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因素,《台湾政策法案》前途其实充满变数,要在这个会期,特别是11月期中选举前完成审议困难重重。拜登政府优先选项是透过沟通、游说,大幅修正、淡化法案内容,最好能撤销提案于无形。只是弱势的拜登总统想扭转自主性极高、各有政治利益的国会议员绝非易事,拜登无法劝阻裴洛西访台就是最佳例证。

台湾对美国国会立法没有置喙余地,只能希望美国立法与行政部门能审慎行事,应通过真正符合美中台三边共同利益、有助于台海安全的法案。1995年柯林顿总统屈服于美国国会及舆论压力,同意当时的李登辉总统回母校康乃尔大学演说,导致第三次台海危机;不久前裴洛西访台给了大陆战略东扩,到台湾东方海域实弹演习、让飞弹飞越台北上空的理由,前车之鉴这么快就忘了吗?

另一方面,蔡政府对美国国会议员的游说工作应知所节制,尤其要避免介入美国政党竞争。蔡政府国安团队对美国过度依赖,对军事战略、中共研究、地缘政治等领域专业不足,决策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如何强化国安团队,应是蔡总统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