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中美极端竞争 台海危机白热化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被认为是改善美中关系的「拐点」,但两国高层外交官员首度在阿拉斯加会面,却演变为一场「没有期待、绝不妥协」的尖锐言词冲突及立场对立。两强拉抬对抗态势脉络下,美方打破传统,将台湾这个「根本分歧」问题搬上台面,俨然成为两大强权「极端竞争」指标,台海安全形势将更为脆弱。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与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及外交部长王毅进行2天3阶段会议。两大强权战略竞争影响世界局势走向,会谈因此备受全球关注,双方代表也承受沉重压力,绝不能表现软弱,落居下风,虽然各方都不预期融冰或突破,但也未预料会演变成剑拔弩张的火爆场面。
美方对阿拉斯加会谈势在必得,除了重建美国全球主宰地位,更要为拜登执政奠定坚实基础。在国内部分,积极推动1.9兆美元的纾困方案,加速经济复兴,同时扩大执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早日脱离大流行威胁。同时,启动凌厉外交攻势,从「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到与日、韩的外交国防「2+2」对话,透过加强盟邦与伙伴的合作协调,落实从「实力地位」处理对中共的战略竞争。
美国国安团队更是高姿态,将涉及中共主权、领土及统一的香港、新疆及台湾等议题纳入议程,希望借此遏止中共的「侵略威吓」及迫害人权行为,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以往中高层对话,最敏感的台湾议题通常是在闭门会议中双方各自重申立场,美方大都处于被动地位。而这次美方在会前就大肆宣扬,绝不回避台湾等「棘手问题」。从华府、东京、首尔到安克拉治,美国一路批判中共「削弱台湾的民主」及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在高姿态取得优势地位同时,美方又放话降低会谈的重要性,表示阿拉斯加会面并非中共宣称的「高层战略对话」,而是「一次性」会议,主要在「盘点」双边关系,会后没有共同声明,也没有重大宣布,甚至连客套饭局都免了。《纽约时报》因此分析,美方为会谈「设定了对抗性的气氛」,注定会议难有圆满结局。
面对面短兵相接时,美方开门见山直接挑战中方不可逾越的红线,双方立即针锋相对,甚至恶言相向,中方直陈美方「无端指责」,要求美国放弃动辄干涉内政,改一改「霸权行径」;美方则坚持,中国在新疆、香港和台湾的作为,以及美国遭遇网路攻击等不仅仅是内政而已,必须要明确、直接揭露。
最令人侧目的当属杨洁篪说,「你们(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不能代表国际舆论,西方世界也不能;以及大多数国家不承认少数国制定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无论为了「大外宣」或「大内宣」,中方几乎全面挑战美国在战略竞争的基本原则。
面对更强大的中共压力
大陆国力或许仍不能与美国并驾齐驱,但已不再是吴下阿蒙,不愿接受美国以上对下的态度,更反对拜登政府打着意识形态口号,拉拢各国围堵中国。其次,中共企图打破美国及西方国家垄断世界秩序话语权。澳洲前总理陆克文解读,中共的言词更为强硬、尖锐,反映出中国的信心,他们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及西方处于不可扭转的衰退中,这似乎也应证了「东升西降」的论调。
世界权力结构及均势不会因为一次会议或一席谈话而转变,拜登政府压制中国的策略,将遭遇更顽强反抗,中共的作为可能更具战斗性、更专断,逐渐不受美国的压力制约,这个模式如套用在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安全保证的约束力可能弱化,两岸关系及台海安定将面对更强大的中共压力。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资深研究员卜威尔表示,不预期美中会因台湾发生战争,但他会很忧虑。
虽然美中首度外交接触火药味十足,但双方避免彻底破局,布林肯会后表示,这次会晤中共官员完成了两大任务:表达美国及盟邦对中共一些行动的重大关切,以及展示美国的政策、优先顺序及世界观。
美国涵盖军事、外交、安全、贸易、科技全面性策略预定6月完成,目前正处于政策过渡期,阿拉斯加会谈对政策形成有一定影响力,依趋势分析,美中竞争升高将连动台海安全形势,民进党政府必须思考,单向依赖美国保护伞将难以因应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