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总认为国中会考试题瑕不掩瑜 但应避免为素养而素养

今年国中教育会考试场状况。(教育部提供)

今年国中教育会考5月21日、22日办理,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邀集30位公私立国中现职教师评析认为,今年会考题目出得不错,整体瑕不掩瑜,但他们提出八点建议,希望台师大心测中心可以精进命题。

全教总提出的八点建议如下:

一、避免为素养而素养,让情境题更能聚焦于考点

以自然科第49、50题为例,桌游月相题型虽然新颖,但其内涵在科学知识上难度偏低,更多是需要学生对于桌游规则上的理解。评论老师们认为,将难以辨别学生答错的原因,是因为阅读能力欠佳,抑或是科学知识的不足;同样状况也出现在社会科第44-45题,流于阅读理解的诠释,而较难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理解。

二、情境使用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避免「为赋新辞强说愁」

本次试题虽能看出命题单位为符应课纲精神的努力,然情境营造的取材适切性上仍有一些值得再思考之处。以国文科写作测验为例,评审老师认为图片上的文字不太像国中教育现场师生间互动对话的内容;部分科目缺乏新闻时事的取样广度,让所设计的情境题因取材限制,陷入「为赋新辞强说愁」的窘境,如近年来的天文盛事「事件视界」、花东地区的地震频率、covid-19等热门时事等均未入题,殊为可惜。

三、合科考题内部难易度不一;组卷宜留意城乡差距

本次自然科试题的难易度整体而言算是难易适中,但各分科之间仍有不小差距:理化科评论老师认为以中、难题数偏多(难:58%;中:27%),生物与地科评论老师则认为试题明显偏易,不少题目选项诱答力不足、且多数题目偏向知识记忆而较少理解层次。而自然科高层次的鉴别试题则较无新意:如理化科25、28题属于参考书或考古题常见题型,难以鉴别程度较佳的学生;而地科试题所附的图表,则多属于课本中原有图表,缺乏耳目一新的惊艳感。

英文科评论老师提醒,依照目前国小、国中授课时数,对于偏乡或没有额外教育资源的学生来说,要有足够的能力与信心来面对本份试卷,仍显吃力。尤其偏乡国小合格专任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基础没打好的情况下,上了国中后要培养面对长文阅读的素养能力,显有难度。

四、学习主题分布宜平均,以回应课纲精神

和新课纲内容相对照,这次各科的评论老师多数认为,本次会考试题内容有章节分布不均的状况:国文科抒情与感性文本偏少(约3篇),说明与议论文本占比多(分别为10篇、7篇),和国文课本的选文编排有很大差异;英文科在文体选择上偏向说明文,其命题内容亦偏向资讯检索之比对与推论,未充分展现英文领纲中对于逻辑思考、判断与创造力学习的各子项目要求。

数学科的8题几何题中,有3题是毕氏定理;理化科在酸碱盐部分出现6题(过去会考平均是1~2题);生物科内容偏重第一册;地球科学试题则不见地震、板块、天文等内容,但气压部分却出了2题,不利于;社会科则缺乏新课纲所强调的原民互动;公民科D主题轴出题数太少等。

五、试题与选项取材应多参酌课纲规范与教科书提供之素材

虽然各科试题题干原则上皆符应课纲内容,多数未有超纲现象,但部分试题的「选项」恐有超纲之嫌。以自然科第39题「成熟的红血球」为例,课纲与教科书没有提及红血球「成熟与否」和其细胞是否具有细胞核或染色体的

关系,学生无相关学习经验,将难以进行选项判断。

六、语文类科上,考点设计应避免不同情境下用法之争议

英文科特别以第8题作为实例,take在花费时间的句型中亦可后接V-ing,因母语人士日常使用中to V或 V-ing均属常见。英文科评论老师认为在真实用语情境上,若于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表达方式,建议不应将此设计为考点,否则会有争议。

七、合科题组非仅素材上整合,应留意内容的深度

社会科提到,虽然单题有跨科题,如第5题是历公跨科、第38题为历地跨科,但使用的核心概念过于简易;过去题组题较能够运用到历地公三科的核心知识去回答问题,但这次会考的合科题组题却只是素材上的整合或阅读理解,缺乏过去设定的深度,较为可惜。

八、作为国中教育阶段规模最大的评量,国中教育会考应与大学学测、四技二专统测有相同的试务程序,特别是试题公告时机与疑义申复作业时间天数的长短。以111年学测、统测、会考之试题疑义申复程序观之,学测有3.5天至5.5天,统测有4.5天至5.5天,而会考仅有不到3天的时间可供师生作业,显然过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