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玩家庆祝《吃豆人》35周年活动

本文为本站游戏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5月22日是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诞生的35周年纪念日。历史上这款游戏最早由南梦宫公司于1980年在街机上推出,制作岩谷彻由此成为“吃豆人之父”,1982年雅达利公司将其移植到家用机Atari2600上,此后历经几十年的时间被无数玩家所记住,被认为是80年代像素游戏最经典的代表之一。

吃豆人35周年庆祝活动(来源:本站)

在35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的玩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款游戏的庆祝热爱,同时即将上映的电影《像素战争》中,吃豆人也将登场亮相成为重要标志之一,岩谷彻也会在电影中有着对应角色扮演。

《吃豆人》为了吸引女性而存在

7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的电子游戏清一色是男性玩家的天下,街机厅的游戏环境更导致女性几乎不会踏足这一领域,岩谷彻希望用一款貌似轻松的游戏来吸引女性玩家,制作出一款既能够吸引女性玩家,又适合家庭娱乐的一款游戏。但从结果来看,《吃豆人》并没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事实上《吃豆人》家族的第二款游戏就是《吃豆人小姐》(Ms. Pac-Man),游戏本质毫无变化只是把主角加了个蝴蝶结声称这是女性主角——很遗憾的是不光女玩家不买账,连男玩家也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行为兴趣无几,南梦宫在后续游戏里又重新换回了简单朴素的经典造型

女性版的吃豆人小姐

《吃豆人》的角色有名字

《吃豆人》是最早开始塑造游戏角色形象的作品之一,但很多人至今恐怕都不知道除了主角小精灵之外,其它四个幽灵也有自己的名字,同时行动模式也各自不同。红色幽灵Blinky穷追不舍,粉色幽灵Pinky瞄准前方,橙色幽灵Clyde随机运动,而蓝色幽灵Inky的模式最为复杂:在玩家吃了30个豆子以后才出来,在计算路径时会同时考虑吃豆人和红色敌人的运动——首先计算吃豆人当前格子的前方2格,然后从红色的位置到这一格作向量,这个向量的两倍的位置就是它的当前目标——或许是因为这个设计导致它在人气一直都比其他三个高。

另外在当初开发游戏时,高层一度要求希望把四个幽灵做成统一颜色,但制作组都认为五颜六色比较好,最后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吃豆人》Pac-Man的含义

《吃豆人》的都市传说之一,是游戏受“缺少了一片的披萨”所启发,虽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证实,但它确实是围绕着食物而设计的。岩谷彻表示:“为了吸引女玩家,当时有很多建议,比如加入一些动人故事或者某些时尚元素。但最后我发现,女孩们都喜欢吃甜点,至少我妻子就是!所以‘吃’这个词给了我创造游戏的灵感。”

这一背景也道出了游戏名称的由来,“吃豆人”的日语原名Puck-Man翻译成英文的意思就是“Munch Man”(吃东西的人)。而游戏到美国后名字从Puck-Man改成了Pac-Man,显然是因为将Puck中的P替换成发音相近的F字母后就会变成一个不和谐的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成为了Pac-Man。

《吃豆人》的游戏大卖?

听起来这是个不用怀疑的事情,众所周知正是因为Pac-Man的成功,让当时创立没多久的南梦宫站稳脚跟,随后通过游戏发展壮大,在街机和家用机两方面都打出一片天,而雅达利移植的游戏也确实是Atari2600历史上销量第一的游戏,卖出近八百万套。

不过另一个的问题在于,当时的游戏卡带销售模式是提前制作算在成本内的,而雅达利方面为这款游戏提前准备了1200万份卡带,最后仍有大量积压造成了亏损,同时游戏移植也存在一些赶工造成的问题,比如画面缩水,动作卡顿,导致意见颇多——后来大家谈起当年北美市场的“雅达利大崩溃”,多半会从经典烂作《ET》说起,但事实上好几款游戏共同连锁引发了反应,《吃豆人》也算是其中之一。

雅达利移植后的画面,证明再简单的游戏效果也是不可少的

《吃豆人》游戏的种种纪录

作为80年代最成功的街机游戏,《吃豆人》在全世界,尤其是北美地区影响了整整一代玩家,2005年被吉尼斯评为“最成功的街机游戏”,在美国玩家中的认知度为94%,名列冠军;根据不完全统计,到本世纪为止,足足有超过10亿人玩过《吃豆人》。

2010年5月22日,谷歌为纪念吃豆人诞生30周年,将其首页的LOGO换成交互式的吃豆人游戏场景用户可以通过方向键进行游戏。而在当天,全球企业因为员工玩这个游戏,遭受了总计约500万小时的工时损失总值约1.2亿美元的生产效率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