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医疗开支增加?刘国恩:这不是决定性因素

加强新医学技术的经济学价值评估,将是完善国家医保制度的重中之重

文 | 实习生 王天琳

编辑 | 王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图/北大国发院

在中国,是什么促成了医疗费用的奢侈品属性?换句话说,哪些因素是医疗费用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2021年5月16日晚,围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的老龄化影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研讨会中,刘国恩指出,近十年来,老龄化变量之于医疗费用,已经成为较次要的因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公立医院的占比,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上升为相对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高龄化并非医疗费用通胀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高龄化速度很快,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认为在未来,中国也将要长期地面临医疗费用增加的挑战。

在这次名为“朗润格政”人口普查、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主题研讨中,刘国恩明确提出“医疗需求作为奢侈品”的根本属性。以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的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从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

诚然,老龄化人群的增长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据中国2010年—2020年,31个省市的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的增长情况,老人比例越高的省份,医疗费用也更高。

然而,刘国恩指出,“当我们在数据中加入其它变量,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老龄化变量在医疗费用增长中的贡献将变得非常次要,甚至在统计学中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佐证的是,哈佛两位经济学家对于美国1940年到1990年医疗费用通胀过程的研究数据是,老龄化只贡献了2%的医疗通胀。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激励了个人购买医疗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和需求,对于医疗费用起正面的促进作用。上述哈佛经济学家研究也显示,收入增长贡献了近23%的医疗通胀。

另外,在中国,非公立医院的占比也是重要变量。非公立的医院占比越高,说明该地的医疗市场更开放,竞争程度高,对于医疗费用起到客观上的约束作用。

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力也值得探索。上述哈佛经济学家将高达65%的不可测的部分,归纳到新的医学技术的空间。

2021年5月17日北大国发院“朗润格政”152期:人口普查,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图/北大国发院

把不太好的技术留给市场和个人去选择

老龄化人口对于医疗产品和相关服务的需求相对更大。因此,随着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相对地价格上升,最终经济慢慢向服务业的第二产业靠拢。

在此次研讨会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波提醒,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警惕鲍莫尔效应,即资源集中在技术进步缓慢的地方,比如说服务业。

当大量的生产要素被吸纳进入该产业,则医疗费用将不断攀升,进而拖累整个经济的增长,拉低技术进步率。

刘国恩指出,我们无法以“停止新技术的研发”作为约束医疗费用增长的解决方案。

加强新医学技术的经济学价值评估,将是完善国家医保制度的重中之重。

“我们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在继续推进医学技术研发的前提下,对研发出来的产品服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经济学、成本效应的评估。”刘国恩说。

经过评估,选择成本效应好的医疗技术,纳入到现行医保制度报销中,把不太好的技术留给市场和个人去选择。这种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将不仅是未来的可行方案,对于医疗行业员工来说,也是具有发展空间的就业增长点。

改革机遇也随之呈现。赵波提出,在当前国家“十四五”纲要中,去除服务业增加目标,稳定制造业比重,是有希望的指导方向。

(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