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代中国》──满族人钟爱烧烤整只动物(四)
先秦即以食材为容器
但清代八宝鸭做法却并非采用食材套食材的「酿」法,而是鸭子斩块,搭配香蕈、木耳、笋片、火腿片、莲子、酱油和酒慢煨。鸭子腹腔填馅料,清代叫「瓤鸭」,这名字倒是更具形象:整鸭去头,抽掉翅骨,掏除内脏,莲子、松仁、糯米、火腿丁、香蕈、笋丁、海参块包在鸭子里,慢火煨熟。这种以食材为容器的烹饪方式,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我们之前提到的炮豚、蟹酿橙、焖羊胃都属此类。瓤鸭另一种吃法,「蜜鸭」,更适合甜食党:鸭腹塞满糯米、火腿和去皮去核的红枣,鸭子表皮厚厚刷一层蜂蜜,上甑蒸熟。
鳗鱼是非常奇葩的生物,这种无论烤还是红烧都十足诱人的美味,有着传奇般轰轰烈烈的一生。鳗鱼出生在海里,当牠们还是蝌蚪一样的小鱼苗时,就要随洋流漂上半年之久,洄游到陆地附近的浅海或者淡水水域,安安稳稳以单身状态过完前半生。成年后的鳗鱼,有一天会忽然感受到爱的召唤,于是奋力游入鲸波万仞,躲过无数凶猛的食肉生物、人类的渔网以及深海中莫可名状的恐怖,跨过数千海里,来到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处)恋爱、产卵,然后立即死亡。为了爱情,远渡重洋,葬身大海,每一条鳗鱼的寻爱之旅,都不啻于一部惊险刺激的冒险大片。
鳗鱼的吃法,今天最闻名于世的,莫过于日本鳗鱼饭。背部下刀切开鳗鱼,上火烤炙,翻动间,均匀涂刷蒲烧酱汁,随着油脂渗出,鱼肉焦黄,一块多汁的蒲烧鳗鱼就可以入口了。清代中国人料理鳗鱼,更习惯「煨」─小火加热,以汤汁浓稠醇厚、食材酥软为目的的烹饪工艺。「红煨鳗」,酒、水、甜酱熬干汤汁,使卤味尽收入鱼肉,加茴香、香料起锅,肉酥而不碎、入口即化。另一路做法,鳗鱼切段先油煎,倒黄酒、花椒煨到半熟,再加香油、蒜、盐慢熬收汁。
蟹在古代有很多奇怪的名字,「横行介士」、「无肠公子」,听上去像闺中少女对薄情郎的轻嗔薄怨。中医认为蟹具有寒性,因此吃蟹多佐姜醋,不仅去腥提鲜,兼且温肺暖胃,预防食用水产带来的食物中毒风险。
用蟹壳蒸蛋的吃法,在元人书中即有所见,今天苏菜系的芙蓉蟹斗(雪花蟹斗)延续着蟹与蛋的情缘。清人的蟹壳蒸蛋,首先取出蟹黄蟹肉─也就是「蟹粉」,仍置于蟹壳内,均匀浇满蛋液,盖好蟹壳,上笼蒸熟,蛋的滑嫩,充分融合蟹的鲜美,浑然天成。
满席、汉席配菜标准
清代,满族人的饮食方式,为北方、尤其京津一带食俗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满人钟爱整只动物烧、烤,一部集清代初、中期饮食大成之作《调鼎集》记录了当时受朝廷制式影响,衍生于官场和民间的满席、汉席配菜标准。先看满席菜式:
全猪、全羊、八斤重的烤乳猪、挂炉烤鸭一对、白蒸乳猪、白蒸鸭一对、扒乳猪、糟蒸乳猪、香鸭、六斤重的蒸肘子、白蒸鸡、白煮乌叉(蒙古人的全羊)、松仁煨鸡、五斤重的胸叉肉、烧肋排、白煮肋排、猪骨髓、羊照式、肉丸火腿海参烧羊脑、大蒜笋片肉丝炒羊肚、糟羊尾。
汉席看起来更高阶:
金银燕窝、野鸭烧鱼翅、菜苔煨鱼翅、燕窝球、蟹饼鱼翅、什锦燕窝、肉丝煨鱼翅、螺蛳燕窝、八宝海参、鳖鱼皮烧海参、瓤海参、夹沙鸭、海参丝、八宝鸭、海参野鸭羹、家鸭瓤野鸭、海参球、板鸭煨家鸭、瓤鸡肉丸、关东鸡、番瓜丸炖羊肉、大蒜烧鸭、锅烧羊肉、红炖鸡、燕翅鸡、酱烧鸡爪、白苏鸡、火腿煨蹄膀肘子、松仁鸡、金银鸡、荔枝鸡、火腿鲫鱼片、刀鱼饼、煨假熊掌、鳇鱼、面条鱼、烧鹿筋、白鱼饺、肉片笋片炒鲍鱼、锅烧螃蟹、蟹肉炒菜苔、文武肉、大炒肉、建莲煨肺、猪肚片、煨鲜蛏、烧蛏子、炒蛏干、豆腐饺、豆腐松仁火腿丸、松仁豆腐、杏仁豆腐、口蘑豆腐、冻豆腐煨燕窝、虾米肉丁焖豆腐。
以上许多食物,经常出现在皇帝御膳底档的记载里,比如鸭、燕窝、鱼翅,民间的奢宴,显然受皇室喜好的影响颇深。到了清末民国,正是在满席、汉席基础上,各地餐饮界增加了更多地方菜,形成了不同派别的「满汉全席」。
冬日火锅用煮不用涮
对今人而言,由几十道、上百道菜拼凑起来的满汉全席,大而无当,远离生活,更像是猎奇般的存在。
我们还是回到离生活更近的美食上来。
你一定注意到,本书始终对一种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美食─火锅提及甚少,那么古人到底吃不吃火锅?你可能还记得宋朝那位被风雪困在山庙,陪老和尚吃涮兔子的饕客林洪,虽然当时没有辣椒,山上也未必储有多少佐料,但林洪是幸福的,他是中国古代史上,有文字记载最接近现代火锅的人。林洪的涮兔子,底料、蘸料俱备,更重要在于,他们加热兔肉片的方式,不是汆、焯、炖、煮,而是涮。
清代也有人提到过火锅的概念,袁枚在他的饮食专着《随园食单》里说「冬日宴客,惯用火锅」。但他所说的火锅更像乱炖,吃法不是涮,而是煮,所有食材不分荤素老嫩同时下锅一直煮着,食客围坐自取。清代人这样吃,是为了在冬日保持食物的温度,避免热菜放冷,扫了宾主兴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