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急于加入CPTPP的背后

旺报社评

北京未受疫情及中美关系恶化影响,加速脚步对外开放,尤其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态度更是积极。除日前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外,去年完成签署的RCEP,正与成员国共同推动如期生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虽在最后阶段遭遇政治困难,但北京并未放弃,相关工作仍在推进中。北京为何如此急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后疫情时代,面对贸易保守主义、单边主义擡头,大陆无论为自身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计,都必须坚持走开放之路。尽管大陆疫情防控政策遭致「闭关锁国」的质疑,但作为世界工厂,大陆早已深嵌全球产业链,因此官方一再强调「国内国际双回圈」,明确展现出不会与世界脱钩的姿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陆积极参与CPTPP和RCEP,并不放弃中欧CAI等,不仅将影响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其参与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在向外界表明大陆仍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国策,并将继续支持经济全球化。

其次,冀望高水准开放倒逼内部深化改革。大陆的改革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生性」的,如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另一种是「外源性」的,如开放倒逼改革。当年为加入WTO,大陆按相关规则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如今,面对CPTPP这一全球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RCEP和中欧CAI的具体核准实施工作,正好可加以利用,破除阻碍相关领域深化改革的藩篱。大陆当前致力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追求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将深水区的改革贯彻到底,引入外部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再者,可为大陆的发展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可否认,大陆积极构建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深化与欧洲地区的经济勾连,确有抵消分化美国包围圈的意图。拜登上台后强调美国重返多边主义,但从目前的动作来看,其强调的还是所谓「民主」共同体,塑造的是意识形态的多边主义,而大陆目前强调的多边主义更多是基于发展和利益之上的。单从亚太地区来看,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强调发展和利益的多边主义,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整合。然而,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内部改革的阻力,大陆现时所致力的上述区域合作,都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寻求利益共同点

其一,无论是CPTPP的谈判还是RCEP的正式施行,亦或中欧CAI的最后核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先不提CPTPP关于市场准入、劳工保障、环境保护等规则条款的严苛,单看大陆提出正式申请后,日本、澳大利亚等频频「挑刺」,即可想见未来谈判之艰难。

再看RECP,当前各方核准进程并不一致,正如大陆学者所分析,此前由东盟主导的区域进程中达成的协议不计其数,但这些协议很多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或者说,这些协议的执行一直是一个问题。至于中欧CAI,即使大陆在市场开放与规则上做出最大程度的开放,但在欧洲议会反华风向下,几无可能在短期内「解冻」。

其二,内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大陆,开放与改革一直被视为一体两面。要做到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大陆不仅要在国企改革、智慧财产权保护、改善劳工权益等方面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也要注意改革的方法。譬如,增强改革的政策透明度,使之更加法治化、制度化,从而降低改革成本,也能尽量维护市场环境的稳定,让企业安心,让民众放心。

其三,排除国际政治因素的干扰。大陆致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自有其地缘政治的考量,但同时也有必要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及其盟友的刻意围堵。例如面对大陆的「一带一路」,美国就针对性地提出由「民主国家」牵头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B3W方案;在RCEP签署前夕,印度宣布退出,不仅有其自身经济考虑,也有美国印太战略因素使然;又如中国申请加入CPTPP,刚与美、英达成AUKUS的澳大利亚势必不会轻易松口等等。

由是观之,在「经济靠大陆、安全靠美国」这种「选边站」的博弈中,大陆仅仅只靠经济合作来增加自身筹码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寻求更多利益共同点,方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