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东亚局势生变 台湾何枝可依
旺报社评
自俄乌战争爆发,全球地缘政治日趋复杂,除既有的中美竞争外,俄罗斯为战争需要与中国大陆和北韩关系更加紧密,为东北亚紧张情势平添更多变数。朝鲜半岛安全疑虑升高、拜登政府对北京加紧围堵、日韩与美国战略合作关系更趋紧密。
北京化解集团化对抗
就在东北亚日益朝向集团化对抗方向发展之际,北京展现灵活的外交手腕,以软硬两手策略应对周边国家新态势,日、韩、菲等国也能以务实的态度,面对后拜登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东亚国家深知,稳定区域安全与加强区域经济整合,是眼前最重要工作。
中日韩三国高层5月间在首尔举行第九次峰会,距离2019年成都峰会已5年,5年来世界格局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尤其朝鲜半岛和台海周边。在东亚情势紧张、中美对抗升温背景下,这次峰会的召开意义重大。
北京对这次峰会表现出高度的期待,日韩亦然。去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日韩高峰会,营造出三国合作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与地缘政治现实,日韩两国不愿疏远北京。对日本和韩国来说,中国不仅在地理上是邻国、中国也是他们的极为重要的经济伙伴。此外,面对北韩和俄罗斯的威胁,北京还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对话伙伴。
这次中日韩峰会仍存在域外国家的干扰,以及互信程度不足,在区域安全议题上难以取得共识,但是在经济与人员交流上有一些突破。中日韩三方都表示,除现行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合作基础之外,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也成为会议重点,希望借此扩大经贸特别在区域供应链上的合作。
峰会后中日韩外交关系回暖。大陆副外长马朝旭7月21日前往东京,与日本外务事务次官冈野正敬举行第16次中日战略对话,接着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海江田万里率跨党派议员访问北京,大陆外交部长王毅和日本外相上川阳子于寮国会谈。中韩关系方面,马朝旭访问东京后转往首尔,与韩外交部副部长金烘均举行第10次中韩外交战略对话,接着王毅和韩国外交部长赵兑烈于寮国会谈。菲律宾对中态度也出现转圜,宣布撤出美军部署的中程飞弹,并与中方就仁爱礁争议达成暂时性协议。
川普效应需预做准备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发展有两大主轴,一是区域安全合作,一是区域经济合作。前者由于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围堵,及复杂的历史纠结,开展十分缓慢,甚至有时反过来干扰区域经济整合的进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开放,以及区域经济整合架构如RCEP的逐渐成熟,多少出现新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外溢效应」,在区域安全上产生了牵制或润滑的效果,从这次中日韩峰会的举行与后续发展可见一斑。
拜登政府上任后对华政策有很大的改变,更积极将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化与国际化。前者在台湾内部与国际宣传更强调价值同盟,尤其是俄乌战争爆发后,企图重新将集团对抗意识形态化。在国际化上,否定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遥指台湾地位未定论,拉住日韩菲澳,宣传中国威胁论,强调台湾有事周边有事,还引入北约,企图让北约亚太化。
拜登宣布退出年底总统选举,由副手贺锦丽披挂上阵,贺锦丽国际经验不足,能否延续拜登路线尚不可知,更何况川普重返白宫来势汹汹。面对后拜登时代可能出现更加剧烈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与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准备加强与北京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减少地缘政治冲突的可能性。
台湾像在大洋漂流的小船,既无军事协防的安全屏障,又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互相取暖,面对更加碎片化的世界,抽离地缘与经济现实,将眼光紧盯遥远的大洋彼岸,期待关爱的眼神,岂不凶险,怎不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