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脱钩阵痛期 台湾莫轻忽

旺报社评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以「中国长臂: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为题举行听证会,聚焦中国对美国学术界的渗透、盗窃智慧财产权及网路攻击等方面的影响。参照上月大陆滴滴公司在美国上市引起的轩然大波,美国国会这场听证会是否预告中美新一轮科技战与金融战的开启,在美国与台湾引起很多讨论。

美国会对大陆科技防范

过去几年,大陆民企纷纷赴美上市,美国也欢迎大陆公司到美国股市挂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为让外企能在美国顺利挂牌,在审计上提供便利,一般称之审计「免检权」。

川普政府为遏制中国崛起,对大陆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并颁行《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收回外企审计「免检权」。从此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外国公司都必须遵守美国的审计标准。美国政府的监管,特别是对资讯相关产业,将掌握大陆民众的各种资讯,对大陆可能产生国家安全威胁。这次在美上市的滴滴出行掌握的用户量极大,地图测绘许可层级很高,审计底稿究竟要不要给美国方面还无定论,但是在北京看来风险很大。

就在6月11日大陆公布《资料安全法》的同一天,滴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上市招股书。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低调挂牌,第3天北京就以「防范国家资料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为由,对滴滴出行实施网路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随后下架相关25款应用程式。大陆出此重手,显示十分重视资料安全问题,并且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至于滴滴公司为何在此敏感时刻坚持赴美上市,除了资金募集需要外,更引起多方揣测,背后不乏中美博弈的联想。

不能轻率认定美国国会这场听证会是对于大陆信息安全管理的回击,但依据过去美国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双重标准,甚至先喊先赢的强势作为,参议院听证会对中国大陆真实的目的需要审慎判断。许多关于大陆网路攻击与知识产权窃取的指责,美国一直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这次听证会亦然,只好说:「有几位可能的证人基于担心自己或家人受到报复而拒绝以公开形式出席听证会」。但是诸如史诺登与阿桑奇所公布的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监听与渗透,却是罪证确凿。前不久丹麦广播公司报导披露,2012至2014年期间,丹麦情报局曾经帮助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监视包括德国总理梅克尔在内的欧洲政要通话。

不能只从政治角度解读

此外,听证会中主席沃纳提出美国应该与盟友组建「科技阵线」,许多与会者也同意,美国应该领导盟友除了资讯分享和风险评估外,共同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制定标准。可见,除了国家安全外,美国意图持续在科技上与中国大陆较量,甚至不无脱钩的意味。

在中美矛盾日益激烈下,美国不乏「科技脱钩」、「贸易脱钩」之类的主张,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持续在关键和敏感科技领域卡住中国的脖子,并减少对中国的贸易依赖;中国也不缺应减少中国企业对美国资本依赖的声音,主张加大对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在信息相关产业。

双方虽然都有「脱钩」的意愿,执行却有一定的难度。美国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在目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很难脱离中国的产业链,即便中美贸易战已进行了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不减反增。特别是新冠疫情重创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他们一时很难摆脱大陆的生产链及消费市场。大陆一时也无法脱离美元的国际支付体系,大陆企业要做大做强也需要国际资本的挹注与肯定。几十年来双方经贸依存极深,一时间要达成脱钩又不伤害自身利益十分不易,即使「脱钩」难免,仍然必须经过一段颠簸、混沌的阵痛期。

台湾与中美两方无论在经济或科技上都有密切的关联,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脱钩、重组产业链,必对台湾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国会对中国大陆在科技领域的防范,不宜只从政治的角度解读,必须密切注意中美双方科技与金融的动向,要灵敏观察、迅速回应,才能维系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制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