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编辑,也是作者

2023年6月,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专著《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这本书已上市一年有余,交流中我被问到最多的三个问题是:作为编辑,为何写作这样一本书?编辑如何写作?有什么写作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

为何写作这样一本书

为一线教师而写:破解论文写作难题。不敢写、不想写、不会写,是不少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但论文对许多教师来说是“刚需”,所以我想为破解这一难题做些事情。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是从编辑的视角出发,围绕一线教师论文写作相关问题,如论文投稿、写作、选题,如何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等展开,解决教师论文写作的常见难题。

更新论文写作理念:以写促教,教研相长。以往我们可能认为,上课、写论文、做课题是三件相互独立的事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三件事当作一件事来做。在一节好课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就可以写出一篇论文;在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就可以申请相关课题。通过写作,教师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随着教学水平的精进,也将获取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

为自己而写:编辑生涯的记录、留念。编辑有许多事务性、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但编辑也可以成为专业人员,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通过写作,我更加深刻理解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写作我能更好地反哺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强化了职业信念感。

如何写作一本书

积累素材,打下写作基础。读研期间,我曾参与《全球教育展望》的编辑校对工作。《全球教育展望》的作者以高校教师、研究生为主。毕业后我成为《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的编辑,《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的作者以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等为主。这些经历让我发现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研究生写作风格各异。走上工作岗位,我有意无意记录了中小学教师来稿的共性问题及典型案例,平时也经常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等一起探讨论文写作等相关话题,了解一线教师的真实困惑和需求,并适时做整理记录。2017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为后续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写作时,最难的是找到合适的素材和案例,这就需要我们日常用心积累和搜集素材、案例。

基于读者需求,充实书稿内容。读者进行科研类图书阅读是有明确目的的,所以我们在架构书的章节内容时需要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教师如何写论文》这本书主要围绕一线教师论文写作最常见的10个问题展开。比如,如何把一节课变为论文。在把一节课转化为论文时,教师最发愁的是如何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本书第二部分“如何将一节课变为论文”围绕该话题重点展开。再比如,不少教师都在做课题,但很少有相关成果发表,本书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如何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

把握契机,加速创作进程。虽然写作想法由来已久,但写作却迟迟没有实质性推进。写作契机成熟源于2020年底在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录制的两门在线课程。正是这次课程录制让我将积累的写作素材做了系统整理和梳理,奠定了书稿写作的基础。这样的选题是否可行,出书到底有没有价值,我心里也感到困惑。所以,在书稿有了整体框架和完成两个样章后,2021年我主动约出版社编辑聊书稿并一拍即合,正式敲定出版。自此,书稿写作进程加速。

关于写作有何建议

心中有读者,为读者而写。书稿质量如何最终要经受读者的考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时时想着读者,让读者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读有所获。写作时,作者不要“炫技”、故作高深,写一些读者看不懂、学不来的名词概念。写作手法、用词、遣词造句,要符合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一线教师喜欢实例、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希望看了以后可以直接拿来用。所以,《教师如何写论文》这本书呈现了110多个实例。

复盘梳理,制订写作计划。一本书的写作过程是漫长和备受煎熬的。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详细的写作计划并时不时进行复盘。不行动,想法永远落不到实处。

时不时复盘一下,看看已经完成什么了,还需要做什么,这样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和方向。同时,也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写作时,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想不明白这一部分到底要写什么,如何呈现;写作时,会有无数次自我怀疑,想要放弃。通过复盘,我们可以厘清思路,重拾信心,坚持下来。

(作者系《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编辑)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18日第8版

作者:谢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