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去中国化的操作──斯卡罗史观争议(三)
黄健玮饰演清朝总兵。公视提供
六、何斌之忠与奸
本文中既然提到了《斯卡罗》中的李仙得,也就不得不略述明朝末年的何斌以示比较平衡。何斌为闽南泉州南安人,与郑芝龙,郑成功一族为小同乡(颜思齐则为闽南漳州海澄人)。早年何斌投入颜思齐和郑芝龙麾下在南台湾笨港(今台湾云林县北港镇)建立了「亦商亦盗」的根据地。
后来颜思齐在台湾病逝,郑芝龙接掌这个海上企业继续经营,并战胜明朝水军多次,最后郑芝龙决定接受明朝招安封官赐爵,并「假公济私」,将营运总部搬回了福建老家附近的安海镇,何斌因故未再追随回到内地,不过他滞留台湾转换东家,担任起了荷兰在台湾东印度公司的通译,也混得风生水起。
后来,何斌与老长官郑芝龙的世子郑成功一直保有联系,且多次鼓励郑成功师法父亲郑芝龙故事夺取台湾。郑成功起初专于大陆反清复明大业,对台湾之事不置可否,不料与清军在南京之战大败后,深感福建沿海腹地狭小,无法给养郑氏大军,且纵深太浅,加以清廷陆军军容壮盛一时难以取胜,在何斌提供了所需的潮汐航道、荷军兵备、人文风情等台湾的讯息后,郑氏决定率军入台,最终驱赶荷兰势力,是为中原官方政权首次正式在台湾设立官衙,落地生根。
而这次有组织的行动,也开启了大批闽粤移民赴台开垦的先河,最后在台湾的「混血汉人」居民人数竟然远超过了世居千年的原住民人口。所以何斌的「汉族」历史认定,也从一位性质和李仙得近似的「买办」角色,一跃排入「民族英雄」之列,何斌对襄助中原政权,辅佐郑成功进取台湾,从而吸引更多的闽粤先民过海入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宜兰礁溪协天庙正门楣上的「勅建协天庙」,是清代刘明灯奏请圣旨牌。(王晓铃摄)
七、刘明灯的原型
《斯卡罗》戏剧中使用了多种语言「各自表述」,民进党政府官方的说法旨在表达台湾的「多元文化」。所以剧中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和原住民同胞各以各自的方言「鸡同鸭讲」,其中还有「通译」的角色,以通晓多语能力作为不同语系间交流的桥梁,「自认」还原当时的场景。而洋主角李仙得当然英文朗朗上口,不过台湾镇总兵刘明灯却是出奇地说得一口好英文,剧组如此安排令人诧异!
刘明灯是现今湖南省张家界人,系出湘军左宗棠将军系统。据考证,刘明灯治台3年,政绩卓着,颇有口碑。他曾率军巡行整建沟通台北和宜兰间的草岭古道,还留下了「雄镇蛮烟」和「虎字碑「的石刻,据云有镇魔辟邪,安定行旅之效,可示其亲民的周到。后来国境西北甘新之地发生回变,他返回左宗棠将军湘军序列,跨越万里国土收复失地,也不失为民族英雄。刘明灯在名将如云的湘军将领中,于历史中着墨不多,他乃一介军人也不是处理洋务之属,应不识外文。
讽刺的是《斯卡罗》戏剧展现的是一名满嘴洋文的刘明灯总兵,好像他的母语湘西湖南片子,与同为中原汉人八大语系的闽南语,或客家语全然无关,如此刘总兵的造型纯然是一个民进党口中「外来政权」派来的「外国人」形象,真不由得让人认为《斯卡罗》去中国化的操作斧凿斑斑,扭曲历史的动机可议。
位在金字碑古道上一面耸立的大岩壁上,金字碑是1867年担任台湾总兵的刘明灯行经三貂岭,有感于当地地势高耸、险峻难行,所题下的诗句,内容描述三貂岭上极目远眺所见的景色。(刘宗龙摄)
八、官方的谬论:
执政的民进党政府借改编自《傀儡花》一书的《斯卡罗》戏剧,大肆宣传,将小说之言当作正史宣传,欲达成「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评《三国演义》语)演义的放大功效,企图混肴试听。杨渡先生也针对《斯卡罗》大声疾呼「文艺创作不能篡改历史」,和「把李仙得英雄化,简直是对被屠杀的原住民(笔者注:应该是指牡丹社事件中为日军所屠杀的排湾族同胞)再次的侮辱」。政府当局特别声明的「让台湾回到世界史中」的论点更是将台湾史迹,跳脱大中华文化圈,直接与世界挂构的谬论,完全符合民进党当局苦心孤诣的「去中国化」的远大蓝图,实不足取。
拙文「浅谈」,乃是笔者仅仅观赏了《斯卡罗》开始的片段,尚不及关注往后将按时播出的续集,即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做出的即时粗浅回响。不过对于如何真实呈现多元公正的台湾史观,勿囿于一偏之见,尤其不容当局动员国家「洪荒」之力,行篡改历史之实,还有赖大家持续关切分享己见。笔者在此野人献曝,期能激起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刘良升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本系列完,〈斯卡罗史观争议〉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