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生前对立 死后互补──蒋毛功过盖棺难定之10(蒋世安)

1970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庆祝59年国庆纪念典礼在总统府大礼堂举行。蒋中正总统致词时勉励海内外军民同胞,发挥诚挚纯洁的革命精神,造成文化复兴的再推进,经济繁荣的再创造,政治革新的再扩大,军事建设的再进步。(姚琢奇摄)

此外,蒋、毛分别在两岸文化教育方面,一为建设,一为破坏,形成强烈的对比。文化方面,蒋在19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正是针对毛之文化大革命对中华文化的摧残,蒋声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就是要凭借我们传统的人本精神和伦理观念,来唤醒这一代人的理性与良知,以建立起反共斗争真正坚强和必需的心理基础与精神动力,才能彻底地消除共产邪说,摧毁匪伪政权。」

文化复兴运动的宗旨与目标:第一,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第二,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第三,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其成果:第一,整理大量古籍。第二,出版中国历代一百位思想家丛书。第三,编印中国历代一百位忠孝人物故事及文选。第四,译介西方名著。第五,翻译英国人李约瑟着《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六,编印《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等。

学者评论1960年代中期蒋介石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来对抗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此一文化复兴运动不但强调「内修自律的工夫」而且「把伦理道德涵泳于日常生活教育之中」,以使每一个人「自进于正人君子之域」。这些政策都与蒋个人的想法和作法相互配合。

教育方面,蒋于1967年8月17日命令公告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此一措施对于台湾1970年代经济起飞,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根据统计,台湾2010年15岁以上人口不识字比率降低至2.09%。小学毕业生继续就读国中比率,1966年为59.04%,1971年增至80.85%,2009年已达99.73%,扣除移民因素,几乎将近百分之百。

学者认为蒋到了台湾以后,最大的变化是重视科学,把 国民党改称科学的、革命的民主政党,提出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各种问题,当毛在搞文化大革命时候,蒋在台湾提出8个字的口号:「科学第一,教育优先。」所以台湾后来经济起飞,跟蒋的基本政策与措施息息相关。

惟毛氏抗美援朝战役,学者则有至高的评价,认为「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对外打胜过一次战争,八年抗战也只是『惨胜』而已。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全世界括目相看。」但也有学者持以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一战争,是毛外交上和军事上的错误,因为他为外国而非中国的利益而进行军事冒险,北韩金日成试图利用战争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史达林则为苏联使用半岛上的不冻港,以及在冷战中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而支援这场战争,毛为施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向史效忠,付出可怕的代价,53万军队伤亡在外国的战场上。同时也使毛氏失去「解放台湾」的机会,然亦台湾之幸也。

蒋毛二氏生长在同一时代,有相同的时代使命感,就是要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但由于两人的性格和信仰的不同,也就走向不同的道路。陶涵认为毛泽东虽然有他战术上务实的一面,马列主义的专制教条以及中国古代法家思想,打造他的严苛手段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就蒋介石而言,儒家的服从、和谐、稳定和务实观念,加上孙中山的改革理想和「训政」主张,构成他威权手段和对人类进步的期许。更为重要的,蒋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毛是无神论者,前者自省克己,后者「无法无天」。这种不同的趋向,造成两岸显著的差别。蒋在台湾的温和改革,造成社会繁荣;毛在大陆的激烈革命,造成生灵涂炭,自非偶然。

尽管如此,蒋毛二氏生前虽然势不两立,但在死后却有互补作用,先后消灭军阀和帝国主义。同为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超级大国作了铺路的工作。但其不同的,蒋是做了开路先锋,毛则步其后尘。如今二氏盖棺将近50年,功过尚无定论。惟就本文以上3个角度之比较,以及学者的评论,显然蒋氏功大于过,蒋氏过大于功。至于定论,尚有待也。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