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华民国生存发展的拐点──70年代保钓运动之1(李庆平)

1970年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就所谓尖阁群岛发表一篇主权声明后,国人认为我海彊不容侵犯。中国时报为介绍钓鱼台列岛真面目,特派记者团前往采访,且于9月2日上午9时30分,在钓鱼台列岛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在国旗前方礁磐上书写「蒋总统万岁」5个大字。(姚琢奇摄)

美国休士顿大学周本初教授将其保存的12箱「保钓、统运」文献资料捐赠给北京清华大学。图为捐赠的部分资料。(中新社)

1970年代初,在美国、台湾、香港所发展的保卫钓鱼台运动,似乎很遥远的事了,但对现今60、70岁,曾在美国留学及在台湾读大学的知识分子,因为受过保钓运动的洗礼,对年轻时期参与过的爱国运动,仍留下一份激情、一份回忆、一份反思。50年的岁月,因时间的拉长,有了一定的距离后,可以将这一个为争国家主权、保国土的运动,看得更清楚,也可根据更多史实的披露,加以诠释及评价。

保钓运动开始于1970年末,1971、1972年为高潮期,主要的诉求就是反对美国预备在1972年5月15日将钓鱼台连同琉球群岛管理权(行政权)转交给日本。虽然美国声称已认知到,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日本都声明(日本称尖阁群岛)对其拥有主权。美国认为应由涉及争执的国家解决之。

保钓运动的导火线是1970年9月15日,《中国时报》记者登陆钓鱼台,升旗勒石。冲绳当局奉日本政府及美国民政当局之命,派3名冲绳警察,赴钓鱼台将中华民国国旗除下。根据当时日本「时事社」的报导,这面国旗将由美国驻琉球的政府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转交给中华民国。

9月16日宜兰渔民在钓鱼台附近作业时,遭日舰驱逐。9月21日琉球政府的巡逻艇在美国政府的同意下,两度追逐台湾渔船。9月21日日本读卖新闻报导,日本政府计划拨3千万日圆给琉球政府,在钓鱼台列屿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一个无人管理的气象台。

这一连串新闻引起国内外关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的王晓波研究生,在1970年10月份的《中华杂志》写了一篇「保卫钓鱼台」的文章,11月传到美国普林斯敦大学,这篇文章激起在当时念理工科的7位同学首次为钓鱼台聚会,在胡卜凯的提议下拟在美国发起保卫钓鱼台运动。其后与创办《科学月刊》的林孝信联络,获得各地《科学月刊》联络网的支持,将各地发表的保钓文章迅速传到美国各大学的中国同学会。其中普林斯敦、纽约、波斯顿、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加州柏克莱等地大学的中国同学〈以台湾、香港留学生为主〉,开始成立保钓团体,进行横向串连联系。除了《科学月刊》,中国同学会及「大风社」对保钓运动蔓延也起了相当作用。

1971年1月,一个全美性质的中国留学生的保钓运动的雏形已形成,1971年1月29、30两天,美国华人与留学生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芝加哥六大城市,举行第一次保钓示威,单以纽约为例,就有1300多人加示威,主要对象是日本驻美机构。这是1950年以来,以台湾留美学生为主的爱国保土运动,首次在美国出现。

1971年3月中旬,包括田长霖、陈省身、赵元任、马上庚、何柄棣、李远哲、邓昌黎、朱经武、张系国、余英时、虞华年、吴京生、杜维明、刘遵义、马大任、李卓浩、林致平、项武忠等523位华裔学人上书蒋中正总统,对钓鱼台群岛为中国领土,请政府保持坚定立场,抵抗日本新侵略。并在钓鱼台主权未解决之前,请坚决拒绝参加「中日韩联合开发海底资源协定」签订会议。留美学人留学生保卫钓鱼台的同雠敌忾,表现在1971年4月10日在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举行第二次保钓大示威,在华盛顿估计来了2500余人,分别向美国国务院、日本驻美大使馆,就钓鱼台主权问题提出抗议后,并向驻美大使馆反映海外留学生对政府的期望。

1971年1月到4月保钓运动的示威及留美学人的上书,震撼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带动了四一二示威以后,台湾台大、政大、师大、淡江、海洋学院、逢甲等一连串的大学生保钓抗议运动。

1971至1972年间的保钓运动,是国民党在大陆及台湾执政时期所面临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第一次全国性学运是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运动」,由北京燕京大学发起,学生要求政府一致对外抗日,漫延到全国各地大学,针对的是政府当时抗日战争期间「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

第二次学运是1946到1948年间的国共内战期「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又一次形成全国各地学运反政府。两次学运国民党政府均未处理好,造成知识分子与政府对立。

70年代国民党领导阶层在处理保钓学运时,仍未能吸收过去两次处理学运的失败经验,甚为挽惜。

在美国保钓运动的参与者多是1930年代到1940年代出生的学人及留学生,成长于抗战及内战时期。从时代背景来看,台湾在50年代及60年代间,外与中共军事对抗,内部则实施戒严的时代,参与保钓的台湾留美学生及在台湾的大学生,共同经验是在台湾读过大学后,内心深处总认为自己是能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份子。在人权遭受践踏的50年代,虽曾发生「自由中国」雷震事件,和60年代的台大学生「自觉运动」,但是为了防止中共渗透,这个年代的言论自由是受压制的,反对力量只能昙花一现,形成所谓的「白色恐怖期」。也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沉闷的时代」或「苦闷时代」。

50、60年代留学生大部分以留学美国为主,在美国经历了美苏冷战、甘迺迪总统及司法部长罗伯特‧甘迺迪被刺,反越战的校园暴动,种族冲突及马丁路德‧金恩牧师被刺,妇女及性解放运动,嬉皮及颓废思潮。总之美国社会此际正处于非常动荡的时代,对台湾来的留学生,无论思想和精神上都有深远影响。

民国六十年保钓运动。台大学生示威大游行,向美、日使馆递抗议书,抗议美国将属于中华民国的钓鱼台给日本。(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70年代初期台湾本身面临巨大时代挑战,政府退守台湾已有20年,与中共的军事对抗逐渐降低,中国大陆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正在风起云涌,全面展开。但国际形势对台湾却甚为不利,维持了20年的联合国代表权席位,正遭到空前危机。1970年4月蒋经国飞赴美国见尼克森、季辛吉,希望巩固中美关系及维持联国席位,却在纽约遭台独份子枪袭,显示不同政治倾向的激进行动正在提升,台湾内部矛盾增加。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中国大陆,7月季辛吉密访北京,不到半年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席位于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老蒋总统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号召国人面对变局。1972年2月尼克森总统首次访北京,9月日本与中共建交。

保钓运动产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中华民国正在生存发展的拐点上,再加上台湾内部矛盾激化,中央民意代表20多年来未改选,农民以肥料换谷问题,劳工工资偏低,省籍矛盾呈现,言论自由遭受遏制;保钓的兴起,遂让内外矛盾找到激化的平台。

(前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