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那一夜,写下──两岸心战年代之2(李光华)

心战传单可见当年台湾的「政治宣传艺术」。(谭端提供)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境内,是蒋中正广义的故乡。图为大陈撤退国军心战布条。(本报系资料照片)

九三军人节前夕,国防部长郑为元及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对共军官兵的广播讲话稿全文,由国军心战单位印制成传单,将在九三军人节当天,空飘中国大陆。(军闻社摄)

当年,从支援国防部教官任务结束后,归建金门心战大队,改负责战地的战术性心战稿的撰写。当兵,这是第二次到金门前线。

当时作业,心战稿分二种,一种属战略性,由国防部直接撰写,分发中央电台广播、金马心战广播站喊话,或印制心战传单,透过海漂、空飘,直接送向大陆。

另外一种属战术性,由战地第一线部队搜集的大陆海漂传单、大陆广播站心战喊话内容,由我研析,直接撰稿回应。该稿,一方面报国防部、一方面送金防部心战大队发放所属各喊话站播放。二岸心战喊话,大陆方面的作业流程,也大同小异吧。

从台北担任巡回教官回到金门重下部队,从原来的大陆义胞接待站站长改调为撰写心战稿,业务变换很大。于是先看看第一线送来的大陆海漂送过来的心战资料。其中,有茅台酒一瓶,已经开封,大概经手的前手们喝了吧;一条烟拆的只剩2、3包,到我那的都是泡了水变味的;大陆的传单,纸质、印刷很差,没有照片实景,都是手绘画片,文字又是口号性宣传,实在没有可看性。

大陆广播喊话的内容,因为白天双方都有军事活动的声响、心战喊话的播音、邓丽君歌曲的播放、渔船作业的噪音,大概都要等到天候佳、风向对、夜深人静、无风无雨时,前线伙伴才能抄录的到大陆广播内容。所以每每作业都在半夜,收到大陆喊话内容、研析、撰稿、报大队转国防部、发放各喊话站、播音反制。反正,有来有往,有播必回。

大陆喊话内容大致不外,蒋匪弟兄,你们的父母家人在台湾吃不饱、吃香蕉皮;大陆同胞人人有饭吃,我们有十亿人口,可是人人有饭吃,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伟大功劳。真是千篇一律,脱离现实,枯燥无趣。我们的呢,也是半斤八两,没有新词,就是当兵领饷,交差了事,大家都在应付应付。

这种吃馒头、数日子、等退伍的日子,实在没意义。看不下去,于是慢慢从抄前手例稿,改为自撰新稿,每次加一点新鲜事。谈生活、谈经济、谈感想、谈政策。

那天,不,那一夜,写下:亲爱的共军弟兄们,大陆同胞们,我们每天早上吃的是馒头、小菜、豆浆、稀饭,每个人都有一个蛋。中餐、晚餐吃的是干饭或面,一荤、一素加两个半荤半素的4盘菜,水果主要是一人一根香蕉。每天晚上可以用热水洗澡(其实,那是我们部队是直接配属金防部,才有的好处)。

我们刚做完十大建设,我们有高速公路,台北到高雄大约5小时(那时没有塞车问题),我们铁路电气化,没有烟味,又快又安静。我们有国际机场,每年几十万人出国旅游。

我们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电话、电视,收音机很少了(其实我怀疑当年大陆一般的同胞知道什么是电视。)。很少人在骑脚踏车,很多人在骑摩托车上下班。

是的,我们知道大陆有十亿人口,要能让大家吃饱,每天吃饱,人人吃饱,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十亿人口,就有20亿只手、20亿只脚,为什么不能自己挣饭吃?

我们台湾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山高水短,1800万人挤在这个小岛上,地狭人稠。但是,我们有3600万只手、3600万只脚,人人早就天天吃得饱,日子过得好。这是因为两岸制度的差别、政策的差别。

过几天,我们心战中队派驻在马山播音站的同梯伙伴都没有再抄送大陆播音内容的抄稿。那时候天气不错,无风无雨,又没有例行防护射击,所以一直催问,我催、金防部催、国防部也催。答复总是一样,大陆播音站一直播音乐,没有新稿。慢慢的,大家乐得无事。

金门也是对中共心战的最前哨,每天利用各种方法,将传单、食品和衣物飘送大陆。(姚琢奇摄)

晚上生活变得轻松,值班前可以去擎天厅看场电影,出了坑道口,右转走个十几步沿山坡梯,进入办公室,熄了灯,拉开窗帘,大片格子玻璃窗透进的月光,满天星星,没别的句子可以形容,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又回金门不到两个月吧,连金门长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因为新分发的预官接任,我们这梯老预官又调回台湾,归建原部队。没多久,报上新闻,大陆邓小平、叶剑英宣布了一国两制,蒋经国先生则回应:一国良制。

大家都知道,大陆对台湾,有既定意识形态的看法,更有相应的统战策略。但是,自己经手战地心战喊话工作,亲自见证大陆播音站停播,我知道这是大陆高层的服输,对经国先生治国用心、建设成果的肯定。我很骄傲,在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走向制度竞争的转向上,曾投下催化剂。

这时候,你若再问我什么是心战?我的体会,心战就是政治作战的一环,目标在让敌人, 「心悦诚服 」、「不战而屈人之兵」、「 化敌为友」。

一国两制,某个角度来说,不啻是大陆对蒋经国推动民生主义均富治理的肯定。大陆,摸着石头过河,换个名词、变着花样的在两岸间推动、进行制度竞争。

虽然是一场实兵交战,还好是一场没有烟硝味的心战。我们打赢了。两岸此后有了几十年的和平。

(作者为少尉预官、副教授)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