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我家的中华民国(苏晓凡)

我的父亲(后排左一)随空军幼校来到台湾,后来进入空军官校。(作者提供)

前言:小时候听父亲说祖先的历史就像听故事,长大后自己走过这些地方,越感觉真实且珍贵,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推着前进,不由自主,更不该赋予片面的功过定论,因为在那个时间点,就是会发生那样的事,但每个人生都是独特的故事,至少对自己的家族而言,应该是要去了解的足迹。

晚清时期,西方生活状态,成了中国未来的理想样貌,西方的思潮,被认为是实现这理想的唯一途径,急切改革中国现状的年轻人,家境好的留学英法,次一些的东渡日本,再次一些,则去日本读士官学校,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吸收西方文化,改变中国。

光复会史迹在两岸都受到抹灭,在后人的奔走下,王文庆故居才得以保存。(作者提供)

王文庆,号文卿,就是在这样的思潮下,18岁便离开浙江台州到日本就读法政大学,在那里他加入了以江浙人为主的光复会,和秋瑾成了伙伴,又一起加入同盟会。光复会是革命激进派,两人回到浙江策划湖南萍浏醴起义,结果计划失败,他又逃往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待了一年后到了上海,与秋瑾、徐锡麟各自办了一间学堂做为联络掩护,准备在浙江与安徽等地发动革命,结果因为徐锡麟起事失败受到连累,秋瑾就秋风秋雨愁煞人了,同样被通缉的王文庆只好逃往南洋,参加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即便后来光复会与国民党分裂,他也依然坚定的支持着孙中山。

王文庆留下的影像不多,这是他过世前,旁人为其摆拍留下的照片。(作者提供)

王文庆故居有两三处院落主楼是两层建筑,但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坍塌。(作者提供)

宣统三年,王文庆从南洋回到广州参与黄花岗之役,但战事已提前结束,此后新军成为革命党人争取的对象,他和陶成章吸收上海新军加入光复会,武昌起义时攻打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当选临时参议院议员,浙江省长,随后北洋政府成立,袁世凯任命他为南洋宣慰使,但他选择站在孙中山这一方,还策动浙江省独立,但北洋政府撤换了浙江督军,失去兵援的王文庆只得黯然离开浙江,继续支援孙中山的护法战争,1925年王文庆因胃癌在上海福民医院病逝,这一年,他43岁,而他坚定支持的孙中山,这时也躺在北京的协和医院中,喘着最后一口气。十年后,他未曾谋面外孙,为了避难日军侵略而被送到王文庆在岭根村大宅中抚养,那个小孩儿便是我的父亲。

王文庆故居的门楣上,石刻的『居之安』。(作者提供)

王文庆有个老乡苏省三,祖上原本务农,但因他有些小聪明,在市集中就成了邻里的意见领袖,结果有天帮人乔事情乔出了问题,便跑路到上海近郊开了一间小旅店当起掌柜,王文庆这样的革命党往来上海时会投宿在此,苏省三对王文庆这样的读书人很是钦佩,久了之后便成为好友,还不时资助一些钱财,苏省三有个儿子苏玉衡,也是聪明,很会读书,就读西安交通大学,受当时左倾读书会影响,更投身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但后来国共分裂开始清党,属于左派的苏玉衡受到通缉,只能逃回家乡,他的舅舅陈肇英蒋介石拜把兄弟,为他向蒋介石说情,蒋介石说了一句,苏玉衡这个人聪明,但脚踏两船心不稳,也就是这次就算了,但以后不要胡思乱想。安排他到部队任职,但苏玉衡会念书当参谋,不会带兵打仗,便又考进了陆军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军校任职,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底担任冀察战区新编师长,结果在豫南战役中被日军俘虏,但他有着「黄浙陆」的背景,却也让汪精卫南京政府网罗,便在南京做了官。

屋子的前厅,挂有王文庆的照片。(作者提供)

王文庆的女儿,苏玉衡的太太,我的祖母王保廉,虽说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但个性耿直坚强,只是父亲革命,丈夫抗战失联,自己一人拉拔三个小孩,虽然中间将我父亲送回娘家,但毕竟禁不起战乱的摧残,家财散尽,最后听说苏玉衡人在南京,于是带着三个小孩前往碰运气寻人,说巧不巧,茫茫人海中听见乡音,回头一把就抓住的正是苏玉衡。

父亲小时候和他的外婆曾在这院落生活。(作者提供)

虽短暂团聚但好景不常,没过多久抗日胜利,国府重回南京,汪精卫政府底下做事的苏玉衡也被捕入狱,祖母带着三个小孩又流落街头,这时看到空军幼校招募新生,便对我父亲说,儿啊,你的年纪刚好,去了但凡不愁吃穿,于是我父亲登上火车前往四川,这却也是他与母亲的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