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1968联想 白宫很惶恐(周天玮)

美国大学校园声援巴勒斯坦兼反以色列示威浪潮持续。全美至少50所大学生在校园静坐扎营,截至27日已有近700名示威者被捕。图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17日在校园内设立「声援迦萨营地」。(新华社)

1968年,年代久远,几乎在一个甲子前。但今年基于种种原因,美国忍不住在问,1968的历史会重演吗?历史会不会重演,首先要看196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68在历史意义上被认为是美国上个世纪政局最为动荡不安而人民情绪饱受创伤的一年。年初,由于全国反越战甚嚣尘上,詹森总统面临「詹森时刻」。他在民主党党内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初选,仅以49%对42%微弱优势取胜,于是他最终被迫在3月31日声明不再参选,放弃了连任。这个动作不幸预示了这一年政局要乱。

詹森退选,副总统韩福瑞匆忙披挂上阵已经先天不良,没料到4月4日,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恩遇刺亡故,百余城市掀起暴动。6月5日,反战的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前司法部长、参议员罗伯特‧甘迺迪也同样遇刺。悲剧一再发生,两个壮年领袖接连牺牲,全美国不但情绪崩溃并且导致政治轨迹彻底变化。

于是一如预期,民主党全国提名大会8月在芝加哥举行便遭遇到了婴儿潮青年万人示威抗议。反越战、争民权、争女权,种种重大议题力量集中、意志集中,却场面混乱。而芝加哥东道主民主党市长为了要为本党大会维持秩序,不分青红皂白,对扔石头的群众施加血腥镇压,结果不幸殃及无辜路人和新闻界与大会义工。举国哗然,民主党选情重挫。

代表共和党复出的尼克森,顺势结合「沉默的大多数」,以承诺恢复法律秩序为号召,并且宣称拥有一个可以结束越战的「秘密计划」,最后以些微多数赢得大选。尼克森拿到的普选票数仅只比韩福瑞多出0.7%,而当时前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退出民主党,独立参选颇有斩获,赢得5个州的选举人票。可见当时全美国政局撕裂的程度极为严重。

反过来看今天的美国,尽管拜登总统(与詹森同为民主党)在3月低飞闪过「詹森时刻」,声望极低而暂时保住竞选连任的机会,可是推究原因,实在是由于现任副总统贺锦丽的声望更低,挑不起大梁,比不上韩福瑞。而拜登身为现任总统,拥有一切优势,与一个被刑案缠身的川普竞选,竟然处于下风,令党内团结濒临瓦解。拜登是否最后代表民主党,其实还有变数。

不像当年美国参加越战,拜登没有送青年去打远方无谓的战争平白送命,可他政策失败,先是导致俄乌战事爆发无解,又在中东无力调停以色列、哈玛斯冲突的惨剧。政治上的要害更在于今天美国亲巴勒斯坦的关键选区恰好在摇摆州密西根州。以近年选情衡量,拜登如果丢掉密西根,便不是没有可能败选。因此,白宫如今陷入了倾向以色列还是同情巴勒斯坦的两难困局。

以巴两方的示威暴动已经在校园爆发,而民主党提名大会今夏偏偏又要在芝加哥举行,在在引起联想。而川普的号召之一,也可能是法律秩序。

更巧的,是现在代表第三势力进来分票的小甘迺迪,是罗伯特‧甘迺迪之子,背景不俗,民调实力已经占到16%。

历史经常一面重演,一面变奏。「1968联想」是当前民主党的一大恶梦,教白宫很惶恐。(作者为加州律师、美国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