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抄袭洗学历 台湾陋习(施正锋)

民党于今(6)日召开「北海小抄人出航!揭露新抄袭证据!昔蔡英文有林智坚 今赖清德有何博文! 」记者会。(国民党文传会提供)

在美国念书时,学校发一本研究生手册,开宗明义训诫不可以抄袭(plagiarism):凡是文字、概念或想法得自别人,不能据为己有,必须妥适引注,一来不能抢别人的功劳,二来是日后他人想要核实或进一步延伸发展,可以回头去找文献。最大胆的是掩耳盗铃、连提都懒得提,常见的则是改头换面就自以为是原创者,至于只在文末胪列参考文献、正文没有夹注,形同大海捞针。

研究所考卷往往带回家写,通常是比较难答的尖端题。当年博士班必修课「比较政治学」的义大利裔教授阅卷相当详细,一位台湾留学生答题有掠美嫌疑,竟然辩说在我们国家是写越多越好、分数越高;「贝多芬」(背多分)的遗毒终究自讨没趣走人。这位老师找我课后去研究室聊,问说某个观点是怎样来的,经过说明,他觉得有道理,期末分数给得还不错,不像学长所传言专门坑杀外国学生。

外交决策分析是我的专长之一,所以,当然希望把自己的分析架构运用在两岸互动;申请国科会研究计划,结果被否决,理由是李登辉根本没有中国政策,岂有分析的必要?其实,或许我们观察不到具体的文字叫「中国政策」,然而还是可以归纳其「大陆政策」;更何况,即使没有看到具体行动,有可能是犹豫不决或卖弄玄虚。经过一阵子,竟然读到一篇似曾相识的论文,不禁哑然失笑。

有一回受邀到学术年会评论,手册上另一篇相关论文的用字遣词读来相当熟悉;那是没有Google大神的时代,回家一查,果然是自己的,作者以为参考文献未列就可以瞒天过海,在外国可能会因为不老实而丢掉学位。一位认识的年轻学者热心社会参与,客气送来学位论文,里面的分类方式一看就是修饰我的图,相似度很高却只字不提来源,只能说指导教授没有训练好,爱之适足以害之。

许多年前,某早报挪用我在论文所整理的民进党派系表,客客气气写了一封信提醒总编辑,终于收到回信说,经过内部编辑会议一番讨论,认为媒体的报导没有必要这么麻烦,也就没有补正,更没有必要道歉。几年前,大学部教过的学生出版政治学图解,一张图就是我画的,没有注解;同学好心去忠告,对方振振有词,说因为是引用网路的文章,不知道要如何加注,鱼目混珠,真是啼笑皆非。

最常见的学术伦理问题是文献回顾、甚至理论架构袭用老师或学长的研究,以为自己后面的实证有贡献就好。殊不知,同样的一堆文献就在那边等着寻宝,又不是生产线,每个人归纳出来的很难雷同,岂可顺手撷取?耳闻立委辩学伦,「有将参考内容的出处附在文末,但内页注释不尽详细罗列」,那就是如假包换的抄袭,学校竟然附和说只是「未适当引注的瑕疵」,一手遮天,令人摇头。

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知识累积,而知识成长在于学术钻研。坦诚而言,研究所学位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美国总统杜鲁门连大学都没有上。大学设了一堆研究所,山穷水尽,找上政客洗学历,鱼帮水、水帮鱼,就是狼狈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