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川普2.0国际战略 台湾迷途(张延廷)
面对川普2.0的国际新战略形势,各国都积极准备因应方案。(图/路透)
面对川普2.0的国际新战略形势,各国都积极准备因应方案。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提名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瓦尔兹曾指出,台湾在先进晶片与世界贸易地位所处形势极为重大,即使中国解放军数量超越美国,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必须准备好。反观台湾,面对国际新形势却似乎尚未跟上脚步,走在战略迷途中,令人忧心。
拜登在任期最后阶段,日前批准乌克兰使用美制长程「陆军战术飞弹」(ATACMS)攻击俄罗斯境内军事目标,他虽未授权驻欧美军升级战备,此举却已为川普上台后的全球安全环境增添变数,形同将球抛回乌克兰。尽管泽伦斯基不可能冒核战风险放手一搏,但观察目前欧洲的政治风向,不难看出川普有意将乌东地区作为停战筹码,换取普丁的信任。但若如此,美国对欧洲的诚信基础将面对新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欧为防范俄罗斯继承旧「苏联」包括战略核武在内的大部分武装力量,同时为制约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因此将北约东扩订为基本战略,不仅借此框住欧洲地缘战略格局,同时拉拢原《华沙公约》各国的反向加入,亦趁机输出美制军备至东欧,扩大美国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也为其军工复合体创造长远利益。
至于美国在川普第一任期时代片面取消的《裁减中程弹道飞弹条约》(INF)间接被视为俄乌战争的伏笔。欧洲人较重视INF条约,因为它具有管控军备的成效。1987年制订的INF条约是第一次裁减整个美、苏中程飞弹,在当时两个主要核大国之间,强化了军备控管的相互协调性,彼此降低风险并遏制核武竞赛,成为创造区域安全性和透明度的范例,直到小布希时代规画、欧巴马时代着手的「欧洲飞弹军备部署进程」(EPAA)属于新美俄在欧洲对抗的后果,改写30余年来已经定型的欧洲安全架构。
俄罗斯在8年前将「伊斯坎德尔-M」中程飞弹部署在波罗的海边境时,美国趁此借口宣称主动退出INF条约,实则美国在欧洲已部署全新的反飞弹单元,完成对俄围堵的新技术与布局,其价值已经超越30年前的战略缓冲作为。未来川普对这项决定的影响延伸,势将展现在对应俄、中战略的稳定上,显然美国在川普2.0时代,和包括中共在内的核武大国如何达成军备管控,撙节军费支出,将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战略选项。
从珠海航展不难看出,中共将会持续强调「强军」的宣传力道,从日前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导华东火箭军基地,展现「东风-26」飞弹的实况便可看出此一企图。在APEC会场边的「拜习会」上,习近平也对拜登明言对台湾的底线,何况平壤当局在获得俄国新军事技术后,也会持续以同样议题威吓美国。
但无论美国对中、俄,甚至北韩,都可能从外交和军事层面强迫对手加入军控谈判,川普还可能向中、俄发出「双边军控协议」的信号,作为INF取消之后和对手的协调管道。
反观我国,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近日与智库模拟中国犯台兵推,与会学者评估,两岸冲突开始后,解放军将包围台湾,因此美国要到第4周才有可能进行海空驰援,台湾在这之前须靠自身兵力作战。但现实是,以台湾目前的国防实力恐怕无法撑到3周之久。
台湾若欲达持久作战的目的,必须具有强大的火力,并确实做好战力保存并藏于「九地之下」,能承受对方的第一击及后续的战场阻绝作战,才能够发挥持久战,还必须有充分后续的后勤补给及源源不断的战力补充,才能支撑1个月的作战期程。
目前赖政府一味迎合美国政府,甚而妄想透过军购的「保护费」换取美国保台的主张,但在国际安全环境牵一发动全身的前提下,一再忽略大国的博弈原则,却迟未拟妥与对岸沟通交流的新模式,无异是将国家安全战略置于本末倒置的战略瓶颈,国安团队有必要尽快调整相关战略。(作者为前空军中将副司令、国立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