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从尼日军事政变看大国在西非的角力(严震生)

尼日政变领导人蒂亚尼将军表示,权力过渡「不会超过3年」,他也警告,任何针对该国的攻击行动皆非易事。(图/路透)

西非尼日共和国7月底发生军事政变,该国史上第一位从民选国家领袖手中接下政权的文人总统巴松(Mohamed Bazoum),被其侍卫长查尼(Abdurahamane Tchiani)推翻。这是尼日自1960年独立建国以来第5次的军事政变,也是过去3年西非地区第6次军事政变。对一个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视为部分自由(partly free)、无疆界记者组织(RSF)的新闻自由指标在非洲排名第8、V-Dem民主指标分类为选举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正在经历民主转型(democratic transition)的国家而言,这当然是民主逆转(democratic reverse),但也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尚未成熟,让非经宪法程序的政权更替(unconstitutional change of government)—军事政变,仍然成为争取权力的一个选项,是国际社会最不愿意看到的发展。

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尔(Sahel)地区,相比于东边的查德及苏丹,和其西的马利及布吉纳法索,尼日属于较为民主的亲西方国家,因此尽管这次的军事政变,仍然有过去非洲军事政变经常被军人提出的政府无能、物价飙涨、官员贪腐的传统理由,以及近年来在萨赫尔地区各个政府无法有效对抗伊斯兰激进组织的恐怖攻击行为、造成人民恐惧及社会不安的新借口,但因为政变后出现的反法亲俄口号,以及新的军事政府成员已和瓦格纳集团成员在邻国马利会面,又让这个政变添增了国际的因素,回到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在非洲的竞逐。

法国过去是非洲的殖民大国,在这些属地纷纷独立后,她仍与部分国家维持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教育及文化关系。法国自1973年起每年与非洲国家举行非洲与法国国家领导人会议(Conference of Heads of State of Africa and France),先是仅有法语系国家,随后扩大到所有非洲国家,并自2021年起改为非洲与法国的新高峰会(New Africa-France Summit)。巴黎长期将非洲视为其后花园,历任总统与非洲各个法语国家领导人关系密切。单单马克宏在2017年上任以来,尽管有近3年的COVID-19病毒肆虐,仍出访非洲20多次,足迹遍及近半(25个)非洲国家,对这个地区的经营相当积极。

由于伊斯兰激进分子在萨赫尔的恐怖活动频繁,这个地区的5个国家(查德、尼日、马利、布吉纳法索及茅利塔尼亚)在2014年2月成立G5 Sahel,作为区域在制定因应政策及安全合作的平台。由于这些都是法国的前殖民地,因此巴黎随即透过「新月形沙丘行动」(Operation Barkhane),投入几千名军人对抗包括盖达及伊斯兰国在内的各个激进恐怖组织。

2021年马利发生1年内的第2次军事政变后,马克宏宣布「新月形沙丘行动」将告一段落,并将行动的中心搬到尼日,没想到后者也发生带有反法情绪的军事政变,迫使巴黎必须在今年9月初将1500名的法国军队撤离。这个权力真空,很可能就会被早已在这个地区相当活跃的瓦格纳集团所取代。

美国在这个地区曾于2002年及2005年分别提出《泛萨赫尔倡议》(Pan Sahel Initiative,PSI)及《跨撒哈拉反抗倡议》(Trans-Saharan Counterterrorism Initiative,TSCTI),前者涵盖布吉纳法索以外的G5 Sahel成员,后者则是将PSI扩大到包括塞内加尔、奈及利亚、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亚、利比亚、摩洛哥,及布吉纳法索共11个国家,并纳入在美国的非洲指挥部(AFRICOM)统筹调度。一再强调民主价值的华府在面对TSCTI仅有几个部分民主国家、军事政变频仍的情况下,仅采取制裁手段,将很难对独裁政权发挥影响力。

今年初在尼日尚未出现变局时,3个因军事政变而遭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制裁的几内亚、马利及布吉纳法索曾计划成立伙伴关系,后两者更考虑筹组邦联。在马利与布吉纳法索表态力挺尼日的军事政府之际,这个地区若出现骨牌效应,美、法等西方强权影响力的式微将难以逆转。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