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冻涨不是政府的德政(谢启瑞)
民众在卖场购物。(资料照/邓博仁摄)
最近半年,大家在生活上的一个普遍共同经验就是「涨价」。去超市买东西,看到平常买的东西价格皆往上调;去餐厅吃个饭,每样菜色的价格也不一样了,加个50元到100元不等是常有的事;要买新车,更不用说了,价格早已全面上扬。
小店家或大厂商对涨价的说词,不外是原物料价格与运费上升,晶片短缺,甚或气候异常也是造成涨价的元凶之一。看多了类似的新闻报导,我们似乎也慢慢习惯这些说法,接受涨价的事实。亲朋好友聊天也常围绕这些涨价的经验,所以常听到很多人下一个结论:现在什么都涨价。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当然不是。在通膨再起的大环境趋势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涨价,像是学费与医疗服务的价格等。这些东西不涨价的原因,不是因为学校或医院特别仁慈,而是我们向来用政府管制的方式来控制教育与医疗这两个部门的价格。既然是管制,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政府部门的同意,这两个部门的价格是不能随意调整的。今年又是选举年,直觉的推测,政府的相关部门绝不会去碰这个敏感的价格调整问题。那这是一片涨价声中的好消息吗?
史蒂芬.史匹柏导演的电影《侏罗纪公园》有一句经典的对白:「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这句话用在被政府「冻涨」的价格,也同样贴切。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中,被政府管制限制住无法涨价的物品或服务,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呢?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品质下降,另一个就是造成分配的不均等,形成不公平的现象。
以癌症的治疗为例,在百物飞涨的过程中,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连多活1年所要多付出的价格,每年也不断地上升。这是美国学者根据58种在1995年到2013年之间上市的抗肿瘤新药,比较其价格与疗效后所得出的结论。美国罹患癌症的病人,在1995年为了多活1年所要付出的药品费用平均为5万4100美元,到了2013年,这个价格涨了约4倍,已经超过20万美元。
台湾的健保从保费到各项医疗服务与药品的价格,皆是采取政府管制的方式,所以不会也不能随便涨价。在保费不能随时调整的情况下,健保署对新药的给付就尽量推迟或严格限制使用条件,所以造成健保的自费药品支出骤增。面对高额的自付费用,罹患癌症的病患或其家属也就被迫要面对要钱还是要命的抉择。
有钱人有的是钱,当然会选择要命,再多的自费药品支出都舍得花;但没钱的人就是怎么也筹不出钱,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就是命也没了。这不是连续剧的情节,而是现在天天在台湾医院上演的真实景况。
既然被管制冻涨的价格会自己寻找出路,危害品质,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在面对通膨再起的大环境下,政府宜及早筹谋管制部门的价格调整机制,千万不要再将「冻涨」视为政府的德政。
(作者为中央研究院经济所退休研究员、逢甲大学财税学系特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