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两岸融合从拉近生活和法制距离做起(翁晓玲)
大陆12日公布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共22条新政。图/中新社
两岸关系的进退拿捏,向来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政治问题,是一门高深的政治艺术,考验两岸执政者的智慧与能力。近年大陆在两岸政策上采取的是怀柔政策、软硬兼施,既让台湾了解两岸军事实力的悬殊和不可脱钩的经贸关系,也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同是一家人的诚意。 继2018年大陆国台办宣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所谓「惠台31项」具体措施后,本月中大陆国务院再度宣布《关于支援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21条新政策,鼓励福建先行先试,建立「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速推动并深化与台湾的融合发展。
在促统、促融的战略目标下,陆方将于生活、交通、医疗、社福、教育、就业、金融、经贸等多项领域中实施台胞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红利,同时亦强化相关权利与福利之法治保障,期提升台胞对这套惠台、融台政策的信心。意见书中勾勒出「同城生活圈」、「朋友圈」和「事业圈」的愿景蓝图,相信打动不少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台胞们的心。
笔者细读了该份意见书后,着实敬佩陆方相当用心地提出诸多「促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构想与措施,展现出对台胞无比的善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份意见书并未正视目前存在于两岸基本民生和法制上差距的事实,仅一厢情愿的提出可能吸引台胞登陆移居的诱因,却未深入思考分析,台胞与陆胞同享「同等待遇」、平起平坐的这件事,对台胞而言,是有什么意义?是代表基本生活条件、自由度与权利保障的提升,还是反之会下降呢?
两岸分治70余年,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虽然大陆近30年来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生活环境和法治程度亦大幅提升,生活条件已与台湾相近,许多领域发展情况与台湾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像是基础建设、数位科技、商业繁荣、文化保存与创新等方面就明显进步很多。疫情解封后,近期曾造访大陆的台湾民众,无不对大陆城市每隔3、5年跳跃式发展的速度和进步繁荣的程度感到惊艳,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对于长久居住在自由、开放、法治社会的台湾民众而言,若要移居、求学和投资,看重的应不只是一个城市的繁华样貌,还得要有舒适的生活质感和安全感。这种状态若不能于另一个环境升级或至少维持住,一般人多半不会想去改变现状。因此「深化融合」的关键不在于猛送红利,而应从拉近两岸的生活型态和法制距离做起。
什么是台湾的生活和法制常态?网路通讯自由、出入境自由、言论与学术自由、金融理财自由、宗教多元、性别多元、全民健保、优质医疗、劳权保障、所有权制度等等。这些对台湾人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是却在大陆地区窒碍难行,或是目前还享受不到更佳的保障。台湾人在大陆短时间停留,或许还能忍受生活不便,但若是长时间居留,须要牺牲很多既有的便利和自由度时,势必会影响赴陆移居、投资、求学、就业的意愿。
大陆这些年其实已多次向台胞递出橄榄枝,但似乎成效不彰,才会一再出招。笔者乐见两岸融合发展,认同这是寻求两岸和平、共荣互利的正确方向。在此诚恳建议陆方调整惠台策略,与其提供琳瑯满目的惠台措施,不如先从移除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着手,优先排除两岸生活作息和法制冲突之障碍,于福建试点复制台湾生活日常,无缝接轨台湾法制,全面提升示范区中两岸人民的权利与福祉,方是深化融合两岸人民的根本之道。
(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