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非得成立数位发展部不可吗?(翁晓玲)
立法院交通、司法法制委员会今联席审查《数位发展部组织法》、《通传会(NCC)组织法》修正案等相关草案。(本报资料照)
蔡政府去年粗暴「关中天」,至今外界仍质疑,未来数位发展部的成立,是否将进一步干涉网路言论自由。(本报资料照片)
我国自民国76年解严之后即开始推动政府组织改造工程,经过20余年漫长讨论与规画,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终于民国99年和100年陆续完成修法,确立了行政院由原37个部会精简为29个机关,并设14部、8会、3独立机关、1行、1院及2总处的组织架构。然而,行政院组改速度如蜗行牛步,至今仍有5个部会未完成组织立法。一个政府组改走了30年,还不知何时才会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不过,近期行政院像吃了大力丸,加速推进组织改造,理由是为了落实蔡英文总统第二任就职演说中要「成立一个专责数位发展部会」的政见,所以积极筹设「数位发展部」,并且配合该部成立,将通传会、经济部、交通部、国发会和行政院资安处等机关部分业务和相关单位机构移至数位发展部,同时科技部亦因部级机关总数控管之故,将改回原名「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为了数位发展部,行政院提出16项组织调整法案,预计调拨多个组织单位和人员,可谓是近年来最大幅度一次的组织改造。
此次行政院组改,基本上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决策指示,与原先既定的组改规画不同,因此突然空降一个数位发展部、连带扰动一干部会职权业务的作法,自然引起不少质疑和批评。平心而论,台湾发展数位国力、强化资通讯科技发展和应用服务,及迈向数位治理之政策目标有其重要性。然而,要达成前揭目标,非得成立数位发展部不可吗?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电脑和网际网路发展以来,我们已历经了数波科技浪潮,不过短短3、40年间,就已见证了从个人电脑、网际网路、行动通讯、社群媒体、大数据、云端运算、物联网到今日的人工智慧、量子通讯等数位科技的快速进展。数位科技与应用服务早已渗透民众生活之中,而产业界也懂得迎合数位转型的发展趋势,了解在数位时代潮流下,营运模式必须结合「数位科技」推出多元创新服务,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人参与其中,政府亦不例外。
然而这些年来,政府在回应数位创新发展议题上态度消极,其治理思维、政策,不仅跟不上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脚步,还时常成为创新发展的绊脚石。回顾这几年政府面对新兴数位服务的表现,像是下架爱奇艺、禁止有线电视业者经营OTT TV、严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或第三方支付等,不难发现政府治理思维不仅保守、了无新意,还常带着政治偏见的有色眼光,刻意阻碍某些创新服务。当科技遇上政治,科技发展常成了科技罚站。但这些不友善的情况,会因设立数位发展部后而改善吗?
「数位发展部」名称取得响亮,自我期许也高,从该部组织法草案说明中可知,它不仅整合全国通讯、资讯、资通安全、网路及传播5大业务事权,还负责数位产业发展,统筹数位治理、数位基础建设和数位转型等业务,自居为「国家数位发展领航者」,任务角色媲美国家发展委员会,甚至凌驾其上,在数位政府概念下,它是最高指挥官,统筹国家各类政策事务之发展与治理。
当今谈起「数位发展」,实已从「数位化」、「数位优化」、进阶到「数位转型」阶段,强调企业利用数位科技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可是如果主管机关并不了解企业本质,又如何能协助其数位转型?以目前数位发展部人员组成来看,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台湾推行电子化政府、智慧型政府政策已有多年,各部会机关多少累积了数位发展智慧与经验,故在推动数位发展之事上,实不必叠床架屋另设一新机关。科技固可兴国,但治国需要智慧,而掌握科技者,是否就拥有智慧、进而可治国,这点我持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