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人文与科技 40年后谁输谁赢(李学文)

AI狂潮席卷全球。图/freepik

歌手罗大佑的创作常具有时代批判及警世的色彩,1983年出品的一首〈未来的主人翁〉更是饶富科技及人文冲击的预言性。

「……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她们的未来……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许会想起现在这首古老的歌曲……」

罗大佑没有预测到2007年iPhone的诞生,但现今人们人手一台的智慧手机,早已把我们的Z世代变成了行动电脑儿童,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这首歌发表在今时今日,是否还能如40年前般那样地激起共鸣?

这说明了什么?

2023年最夯的科技主题当属微软大力支持的OpenAI以及ChatGPT,没想到在它俾倪天下之际,Microsoft总裁Brad Smith却表示,通用人工智慧(AGI)不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诞生,并预计AGI技术可能要多等数十年才能推出。这世上哪有卖瓜的人说自己的甜瓜还有得等?

Brad Smith当然是为了堵住惧怕AI的悠悠众口,其中当然包括了AI的安全性疑虑以及其对人文的斲伤,相比之下,一度被董事会免去行政总裁的职务,但因员工及股东们的强烈抗议而迅速复职的Sam Altman就较具人文关怀之情怀。根据消息人士向Reuters透露,Sam Altman不断向董事会提出对AGI的警告,更对评估风险前将先进技术商业化感到担忧。

Sam Altman的担忧难道是多余?

2023年的今日,ChatGPT的确已成为许多人工作上的辅助应用,只是,此时此刻如果你透过ChatGPT完成一份企画案、一个故事的创作,又或是一份报告,不经过专业的修润,直接交给客户,相信大多数的情况,客户是不会埋单的,因为人们还有一定的「人文审查」,但再过10年、20年,当AI技术不断进步,当人们对人文的要求不再讲究,到时候,凡事下下指令便可搞定,你能想像届时的人文还剩下些什么?

我们拿多年前的传统媒体来举例。当时的社会氛围,如果某篇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无论是文字的误植、错误的引经据典、出处,或是用词不当,隔天报纸必会慎重其事地刊出某指正或者道歉文,而今日,我们常会在主流媒体的专文上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媒体根本无庸在意,因为整个社会也早已习以为常。

此外,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都是被人们用来描述情况越来越遭,但当时就有读者会投书细分其差异。况是因比拟而明显、显著。「每下愈况」指估量猪只肥瘦,要从最不易长肉的小腿部分去试;因为愈是下部细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别就愈见明显,比喻从低微细节之处看理路。而「每况愈下」才是指情况愈来愈坏。后世将其相混且少人在意,就连提出指正的人也不复可见。

再举一例,自从小报风格 (tabloid)的报章杂志热销,便经常遭到学者或有识之士的强烈批判其为「膻(情)色(情)(血)腥」,或是「腥膻色」,也有人说是「腥色膻」,真是莫衷一是、各自表述。之后,终于有个文坛前辈看不下去投稿指正了。虽然怎么组合的意思都一样,但如果要认真追溯来源的话,只有「膻色腥」才是正确的。因为这个词是译自英文「sensational」,按照发音应翻成「膻色腥」,它是其来有自的,这叫做文化。

时代不断「演进」,价值观本无对错,这就只是我们那个年代对人文的讲究罢了,多了不会生利息,少了不会缺块肉。只是,当我们往远处看时,心中仍藏不住惊恐。40年来,人文与科技不断地对垒,事实证明,人文可说是节节败退,40年后人类社会的文化风景会变成什么奇观?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及精神又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社会学家们常形容的「无用世代」(Useless Class)?

40年后,是否还有人会想起〈未来的主人翁〉这首古老的歌曲?

( 作者为科技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