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谁能打开两岸的死结(何思慎)
蔡英文表达亲日立场,陆涉台学者:「日台友谊」无非是一场政治表演。(达志影像)
10日发刊的9月号《文艺春秋》以〈患难见真情〉为题,披露蔡总统的视讯专访全文。此次专访的提问者为日本知名评论家船桥洋一,冷战结束后曾发表脍炙人口的《同盟漂流》一书,为日本知名评论家,担任政策智库「Asia Pacific Initiative」(API)理事长。
但《文艺春秋》为日本近代文学家菊池宽所创,旗下支持「芥川赏」及「直木赏」两大日本文学奖,属文学性极强的综合类刊物,在战前为右翼的重要言论阵地,保守色彩鲜明。战后,盟军占领日本,菊池宽因涉战争责任而被「公职追放」,《文艺春秋》亦由于「战争协力」一度遭到解散。复刊后,《文艺春秋》仍高扬右派旗帜。
《文艺春秋》的政治定位,支持台湾并不意外,李前总统即曾于「台海飞弹危机」后的1998年8月接受该刊专访。蔡总统透过《文艺春秋》对两岸关系及外交等国政议题向日本发声,试图进一步拉近台日关系,将台海安全与「美日同盟」连结,共同对抗中国大陆。访谈中,蔡总统认为在两岸关系上,其仍坚守「维持现状」,「遇到压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进」,「不屈服」、「不冒进」似乎是所谓「维持现状」的具体作为,但对比李登辉与蔡英文的谈话内容即可清楚见到蔡英文口中的「现状」早已不复存在。
李登辉当年藉《文艺春秋》呼吁日本「正视目前中国分治的事实,平等看待台海两岸的两个政治实体」,此即为国民党政府对「一中」框架的两岸关系定位,即中国主权未分裂,治权未统一,台湾不在中共政权内,但不自外于中国,因依宪法,中华民国即是中国。宪法下的「一中」开启两岸对话,其后概念化为「九二共识」,更为马政府时期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奠基。
然而,在通篇的《文艺春秋》专访中,蔡总统口悬「台湾」,难以启齿「中华民国」,而其言下的「中国」即指「中共政权」,「一中一台」为蔡英文对「现状」的解读,「台湾」与「中国」成为互斥的认同。民进党深知「法理台独」难获国际社会支持,无法付诸实践,徒以「中华民国台湾」的说法,将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桥接在难以撼动的《中华民国宪法》之上,透过大内宣满足支持者对「台湾」的国族想像。
但想像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桥接」无法接轨国际,更使我邦交国巴拉圭的亚松森大学不知所云的称我为「China-Taiwan」。拜登政府仍「不支持」台独,日本右派在「反中」意识下,对「台独」的赞声难以撼动美国不介入两岸的既定立场,此无涉美日同盟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支持。
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即是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此始为两岸的「现状」所指,北京虽不承认,但亦不能否认此源自国共内战的中国分治事实。台湾越「独」,大陆即越「统」,如此两岸对立将螺旋向上,终将走上冲突,此非两岸人民与域内伙伴国家所欲。谁能打开两岸的死结,再续台海和平,谁即主台湾的未来。
(作者为辅仁大学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