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美关系的清单与护栏(杨永明)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印尼G20外长会结束之后举行会晤。(图/美联社)
上周7月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印尼G20外长会结束之后举行会晤,王毅向美方提出4项清单,布林肯则认为中美应建立护栏。近期,中美军事、外交、经济领域高阶官员共有5次频繁互动,这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前所未有,可谓是中美关系的互动新模式,亦即清单与护栏的动态互动与关系修正。
早在去年7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雪蔓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的天津会谈,谢锋即向雪蔓提出两份清单,一份是要求美国纠正对于中国的错误政策和言行,另一份则是中国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谢锋清单」是要求美国停止打压中国企业与个人,以及要求美国保护中国公民和机构在美的合法权益。
这次的「王毅清单」则是更进一步提高诉求内容,包含4项清单项目,既包括在去年「谢锋清单」,要求美纠正错误对华政策和言行的清单、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再加上新的两份清单:中方重点关切的美涉华法案清单,以及包括中美8个领域的合作清单。
至于美国对中国的清单呢?其实就是美国行政部门采取的「制裁清单」与「实体清单」,特别川普与拜登持续在贸易战、科技战、人权战等层面,提出制裁中国与遏制中国的各类清单。
美国行政部门对中制裁清单还真是包山包海,项目内容相当多类与广泛。最早的军事制裁是在六四事件之后,老布希总统实施武器禁运,这是目前持续至今最早的制裁项目。2011年禁止了NASA和中国方面的任何联系。川普政府开始大幅使用制裁清单,包含2018年制裁中国购买俄罗斯军事装备、2019年制裁中国企业参与解放军研究、2019年制裁违反美国制裁伊朗令的中国企业;2019年川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禁止华为等中国通讯企业;2019年宣布中国企业因违反美国的新疆政策,列入美国管制实体清单。
拜登政府上台后持续加码制裁中国企业与个人,2020年因香港问题与人权议题,美国制裁中国官员与个人;2020年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中国交通建设5家下属企业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理由是「帮助中国军队在南海修建人工岛」;2021年4月,美国商务部以破坏美国军事现代化为由将7个中国超级计算机实体列入实体清单;2022年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因「无法令人满意地完成最终用户访问而导致其诚信无法核实」,将33家中国企业与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
显见中美清单大有不同,中国清单是纠正错误、要求改善,在双边关系上划红线,不应越界,类似防御性作为,但带有可能反制的警告意味。美国的清单则是制裁、遏制中国的科技、军事、人权,明显是攻击性压制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至于中美间的护栏是一种避险,亦即避免误判、防止冲突发生,双方借以缓和紧绷的关系。应注意的是,护栏不是谈判,不是用以解决中美间的问题,无法达成管控分歧;最多可谓护栏是一种信心建立措施(CBM),某种程度的预防性外交。
但是,中美两国对于护栏有不同认知与解读,美国将高层互动沟通视为主要护栏,而中国则将信守双边关系承诺视为有意义的护栏。
拜登政府认为的护栏包含拜习会到阁员会面互动。拜习会在去年11月、今年3月分别举行视讯会议,预计7月下旬会举行第三次习拜会。至于近期美国连续主动邀约中国高层互动,除维系护栏外,主要应该是美国严重通膨经济问题,造成拜登支持率下降,因此希望与北京互动让关系稳定,可能将中国商品关税或至少让拜登专注国内议题。
至于中国大陆对于中美之间的护栏,明确回应就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显然将护栏视为一种保证,特别是针对美国的对台政策,视为中美关系避免走向冲突的核心议题。
此外,王毅这次提出的「中美8个领域合作清单」,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半岛稳定等诸多领域,中美有可能提出一些具体合作方案,透过部门对话与合作,则也是中方提出的护栏。
在当前国际与美国内部形势下,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习拜会与各部门会面的护栏功能用有所发挥。但是,布林肯先后提出「竞争、合作、对抗」和「投资-结盟-竞争」的对中关系三分法论述,护栏与合作只是避免冲突,关系缓和只是权宜,未来中美关系仍会在清单与护栏交错中,维持竞争与对抗的主轴。(作者为前国安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