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長莊聲宏專訪/拚修藥事法縮「必藥清單」盤點期

食药署长庄声宏今天接受本报专访,希望透过食药署的丰沛资源,帮国内厂商、学者打「世界杯」。记者侯永全/摄影

卫福部食药署长庄声宏上任2个多月,今天首度接受媒体专访。针对外界诟病缺药问题表示,预计推动「药事法」修法,希望将必要药品清单的盘点时间,从现行平均2年1次,缩短为至少1年1次,同时呼吁民众正视自行用药观念、习惯,多了解学名药,若医师开药时觉得学名药效果有限,也会收集相关意见,加以了解。

对于永丰化工输液爆发违反多项缺失,生产许可证展延未获准,造成药品严重缺口,庄声宏说,食药署并非如外界指责「没有预警机制」,其实都有照着步调走,但状态过于紧急,没时间也没精力对外界说明,他进食药署时相关进度已经到位,现在才能坐下来受访,不然会一天到晚被临床医师追着跑;况且,缺药涉及多项系统性问题,加上要给厂商改善时间,时程才会拖这么久。

全球正共同面临缺药议题,身为药品专家的庄声宏指出,战争、原物料缺乏等都是影响因素,希望透过药品短缺通报系统及西药供应资讯平台等,预估哪里缺药、如何调度等,也希望药品产能提升,目前「必要药品清单」列出481项药品,要求业者在无法继续制造、输入或不足供应该药品时,至少于6个月前向中央卫生主管机关通报,如可预期则由食药署公告,并征求厂商进口。

庄声宏明年将届龄65岁,虽然任期可能只到明年1月,但他不想只做个救火队。庄声宏说,食药署目前正规画修「药事法」,希望将必要药品清单盘点期,从现行平均2年1次,缩短为至少1年1次,但修法内容牵一发动全身,希望先从影响小的逐步开始进行。

有人说缺药是假象,庄声宏直言,这应该说大家都用自己习惯的药,其实国内有很多经过药品生体可用率与生体相等性检验的学名药,其和原厂药一样好,如果有临床医师提出报告或案例,认为某款学名药效果比较差,可以再进一步讨论;他说,曾有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官员在某场会议上,遭原厂药厂商反驳说,原厂药比学名药好,这名官员反问对方,「如果是自己的药厂帮别人代工学名药,难道这款学名药也不好?」之后再也没有原厂药业者提出这样的质疑。

「食药署最主要的,就是让大家用药有效、吃得安全。」庄声宏说,食药署主管不只药品,还有食品、化妆品与医疗器材等,尤其民以食为天,台湾在蔬果甚至肉类等,检验强度其实相当高,但这也是他的弱项,所以同仁们帮他很多,他在做决策前也都会询问他们。

庄声宏指出,平常在边境检验设下第一道防线,产品进到国内也会透过例行稽查把关,也仰赖与地方卫生局密切合作,「一年才52周,就有40多个例行食品专案稽查」,而有如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时,也会立即启动相关机制,分析这是什么毒素、如何产生等,后来看起来这应为独立事件;日本小林红曲事件也类似,因为国外先有案件,相当仰赖同仁整理「国际食品消费红绿灯」,红色就代表进入国内,要与地方卫生单位密切合作。

专长为癌药开发的庄声宏说,很多像他这样的专家,药品开发出来后就申请专利、找厂商帮忙取得药证,但过程中有很多法规要求,「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食药署资源,常发现过程太困难了,觉得政府在刁难,索性只发表论文,但这其实是相当可惜的。

「食药署没有要刁难大家」,来自学界的庄声宏、庄教授希望透过食药署的丰沛资源,帮国内厂商、学者打「世界杯」,透过举办会议、国际法规协调等,并提供窗口协助再生医疗制剂、新药药证申请,如果能顺利取得药证,加上台湾身为国际医药品稽查协约组织(PIC/S)会员国将有助成果走入世界。

食药署长庄声宏表示,食药署正规画修药事法,希望将必要药品清单的盘点期缩短。记者侯永全/摄影

对于永丰化工停产造成的输液缺口,食药署长庄声宏表示,食药署并非如外界指责的「没有预警机制」。记者侯永全/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