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饿还是情绪性进食? 学者授5招控制

洪泰雄指出,情绪性进食不是因为饥饿或身体的需要而吃。(示意图/达志影像)

许多人在压力大或是高兴时容易出现暴饮暴食,台大生物产业学系老师洪泰雄指出,这类进食不是因为真的饥饿,且长期下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平时可透过5招控制口腹之欲,包括意识到情绪性进食的触发因素、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寻求营养师帮助、进行放松练习,或是找到其他应对情绪的方法。

洪泰雄在脸书粉专发文指出,情绪性进食不是因为饥饿或身体需要,是指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出现的进食行为,例如焦虑、抑郁、孤独或压力等负面情绪,或是因为高兴、庆祝或奖励等积极情绪。这类人往往会选择高能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通常是零食或快餐等高卡路里的食品,长期下来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身体健康问题,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控制情绪性进食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洪泰雄也分享5招改善:

▍意识到情绪性进食的触发因素

了解自己情绪性进食的原因,例如焦虑、抑郁、压力、孤独等负面情绪,以及高兴、庆祝、奖励等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你避免这些情绪和食物之间的联系。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每天吃足够的水果、蔬菜、谷物和蛋白质,可以减少因情绪性进食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

▍寻求帮助

如果情绪性进食严重影响到你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营养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帮助你克服情绪性进食。

▍进行放松练习

放松练习,例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可以帮助控制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从而减少情绪性进食的发生。

▍找到其他应对情绪的方法

找到其他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情绪,例如运动、社交活动、写日记、听音乐等,可以帮助缓解负面情绪,减少情绪性进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