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的政治宣传 是春药也是毒药

政治人物在选举年出书似乎成为选战宣传「标配」。(本报资料照片)

政治人物在选举年出书似乎成为选战宣传「标配」,选举季等同出版季的文化现象已然成为台湾选战的一环,对出版业而言,这样的出版季既是春药,也是毒药。

商周出版社表示,基于综合型出版社性质,各领域的专业书籍,人物不分党派,都持开放态度接纳,《黄珊珊:33个人生故事》、《柯P管理学》,这两本书都是根据作者特质与读者需求,提供编辑专业协助,但印量、销量不透露。

出版业人士不讳言,国外政治人物出书行之有年,台湾过去视出版为媒体,认为不宜为政治人物服务,但近年出版业风气已变,人人都可以成为传主作家的年代,政治人物为宣传出书,被视为无可厚非。

业内人士说,许多参选人出书类似自费出版,首刷8000至1万本,由出版社包办编辑、印刷乃至举办记者会,报价行情自几十万到2、300万不等,对出版社不啻为「赚一笔」的「春药」。但另一方面,台湾社会的对立现象,也让参选人传记很可能变「毒药」。

「我目前看到参选人的书,大部分是毒药比较多。」时报出版董事长赵政岷指出,在泾渭分明、自媒体强势的时代,参选人出书很难让作者和读者都满意,在内容主导性不高的前题下,出版方除承担出版成本,还要承担「替人擦脂抹粉」的风评。

以陈时中《温暖的魄力》为例,出版方就遭资深媒体人指责「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媒体出版业甘为政治所用」。赵政岷观察指出,在自媒体时代,出书为选战造势的效果逐渐递减,「以书的流通性和接触率而言,是否成为最有效的宣传工具恐怕未必」,但若回归出版品能深度沟通或型塑较深刻的理念,仍是不可或缺的管道。惟若过度美化、斧凿过深,对参选人出书也可能从「春药」变「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