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曾被老师误会过?
本站教育讯 中午的时候,我与初中几个男孩子打篮球,享受着作为老师的额外“福利”。正在我的积极表现得到学生们的掌声之后,一位领导无情地把我叫了出来。我就像玩心正盛的叛逆少年一样,不耐烦不情愿地朝她走去。
“专家,快帮我解决个问题吧!”那位领导很谦虚的样子,“是这样,今天不是期中考试嘛,在两科中间的自习课上,我一推门,就看见一个男孩那说话。我把他叫出来,我说你怎么说话啊!他不承认,我说我就是看你说话了,你想他刚背了处分,可能也是害怕,就是不承认,我就让他站在教室门口,结果这孩子就哭,哭了一上午,也没有吃饭……你去看一下他,他还在那里站着呢!对了,你去的时候,不要说我叫你去的,你要给他一种偶遇的感觉啊……”
一个得到处分的孩子,在一个人的印象中到底有多坏?长得横眉立目、出口脏话连篇,还是行事无恶不作?但他毕竟是一个孩子,他坏不了哪里去吧?走在一路,我心里忐忑不安,我在尽量去除领导给出评价中不客观的或过度的语素。站着,哭了一上午,没有吃饭,这些做法,并没有让我看出他的讨厌,而是他的孩子气,但是他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还没有想出子丑寅卯,我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这个男孩子长得个子不算矮,身子强壮,眉清目秀,配上一副无框的眼镜,显得很斯文,这与我形象中凶神恶煞的问题少年想去甚远。“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同学?”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并没有急着等他说出答案。
他依旧留着眼泪,没有说话。
“我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些不好说清楚的事情,这样,我们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聊聊吧?”
“我后面的女生,她老敲桌子,我想制止她……”他清楚地表达着,而且非常地急切,看得出他非常信任我。我拉着他来到了教学楼的后身,那里没有太多的人。
男生还在哭,我握着他的肩膀,不说话,希望他能够把委屈哭出来,同时道出来他的真实想法。在我看来,学生的行为不重要,而他的想法才重要。行为并不能完全定性这个人,因为孩子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果然,在我的等待之后,他说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在自习课的时候,坐在他身后的女生一直敲桌子,他忍了很久,以为那个女孩只是敲一会就会放下,结果那个女孩仍然敲个没完。于是他回头找女孩理论,就在他开口说话的瞬间,老师推门而入,发现整个班只有他一个人在“说话”。
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怀疑”,但是我不会,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但是我控制不了我活泼的天性还有情绪,我只是比较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我喜欢大家因为我而获得快乐,这样我会觉得自己还有一丝价值。
这男孩的眼泪,并不是因为错误,并不是因为后悔,而是因为老师的不信任与误解。我突然想到了我曾经也是一个被老师讨厌,被老师误解的孩子。有一次,一个叫刘朔的同学被老师惩罚了,自习课同学们纷纷议论老师其实对他误解了,不是刘朔的错,而是一个叫吴彼得孩子的错。我觉得一定要为刘朔“平反”,就把大家的言论告诉了刘朔的妈妈。第二天,老师便把刘朔的妈妈叫到班里对质,也把我从座位上揪起来问话。我被迫指出昨天谁在班里议论了这件事情,但是那些同学们都不承认昨天议论了这件事情。老师便称我造谣生事,胡言乱语,还栽赃陷害,被贴了这么多标签之后,我觉得我真的是一无是处,其实那个时候我只有5年级。
当我讲了这个例子之后,他不再流泪。其实,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哪一个没有被误解过呢?大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着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听孩子的心声。所以他们愿意称孩子为“捣蛋鬼”,因为他们心里并没有给孩子留一片空间,允许孩子自由活动。
当孩子遇到了老师的误解之后该怎么办呢?
老师的权威性,通常会给孩子以无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由于处事经验与社交能力的缺乏,不敢也不易向老师澄清事实。他们最有可能倾诉的对象是他们的家长。如果家长遇到了孩子谈论这类话题,一定要做到认真倾听与积极关注,因为这个时候也是拉近亲子关系的重要时刻。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安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并没有错。第二步,需要客观的分析现状,不可一味地指责老师,因为人都会有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老师也是“人”第三步,教会孩子如何与老师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自己找老师沟通事情经过。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吃亏,遇到孩子受到伤害时就“挺身而出”,这是不可取的。学校作为社会化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让孩子独立处理与父母之外的他人关系,增长社会经验,因此这段时间出现的任何问题,恰恰是未来步入社会的提前演练。
当然,在这里也建议我们的教师们,要给孩子们解释与表达的机会,而不要首先“盖棺定论”或“先发制人”。真正的教育其实并不是发生在课堂上、作业中,而恰恰是老师与孩子进行对话或处事的过程中,孩子学到了老师处理问题的态度、做法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