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恐从历史课本 彻底消失

昨逢国父孙中山逝世96周年纪念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中)率党务主管台北国父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致敬。(张铠乙摄)

昨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96周年纪念日,不过学者表示,过去20几年来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以李登辉时期的《认识台湾》为分水岭,称谓从「国父 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到直呼「孙中山」,孙中山的事迹更从过去专章专节讨论,到现在聊备一格中国民国创建史犹如外国史,孙中山犹如外国人。难保未来「孙中山」3字会历史课本彻底消失

嘉义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三自运动召集人吴昆财表示,过去国立编译馆版本有专章或专节、很大篇幅介绍孙中山其人及他和中华民国关系,有很崇高地位

降低尊称 相关事迹变少

但《认识台湾》之后,开始有教科书不称「国父」而改称「孙中山先生」,这几年的教科书干脆直呼「孙中山」。这涉及了史观,也涉及对建国者的尊敬。

降低尊称至少还不脱历史的范围,但现在教科书连孙中山的事迹都很少。吴昆财说,他手上108课纲龙腾版只有一两处谈到孙中山,即民初政局孙中山让位,以及孙中山反对内阁制主张总统制。「历史非常重要的是以『人』为概念,过去以孙中山为中心,现在教科书里孙中山却聊备一格了。」

现在的学生也不知道孙中山是国父了。吴昆财说,教科书谈民国的挑战,没谈孙中山领导革命团体,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也没有跟孙中山连在一起,「去中国化」、「去孙中山化」,把孙中山当作外国人。

去中国化 国父变外国人

吴昆财说,教科书改变用语,也许枝微末节,但也含有春秋大义。例如近年来课纲将「武昌起义」改为「武昌起事」,投射了撰写者的史观。「起义」指的是正义之事,为民众揭竿而起;「起事」指的是事件,把起事者跟被起事者平等看待,把事件当作在外国发生。「武昌起义」以中国的传统史观,当然是正大光明吊民伐罪师出有名。令人忧心的是,未来教科书中的孙中山,会不会像孙悟空唐三藏西天取经却取回无字天书,「孙中山」3字从历史课本彻底消失,「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变成空格,让学生填克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