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产品、生产皆异类,且营收近7成只靠Adidas 最大客户疫情重伤 冠星如何窜升纺织获利王?
多数纺织厂都是制造起家,冠星却是一起步,就打定主意发挥「人脉」优势。(来源.Dreamstime)
近期上市柜企业公布第三季财报,今年「纺织股获利王」的冠星集团,从许多方面看,都是台湾纺织业中极其特殊的存在。
第一、它去年底才上市,却立刻成为继儒鸿、聚阳、广越、南六后第五支股价破百的纺织股。今年初,它营收占比近7成的客户阿迪达斯(Adidas)受到疫情冲击,净利骤降,也让外界一度对冠星营运打上问号;没想到,它第三季税后净利一举较去年同期大增42%,不仅让每股税后盈余(EPS)冲上10.8元,等于前三季就赚到一个股本,更打败EPS 9.7元的股王儒鸿。
第二、台湾号称「机能布王国」,纺织大厂多以制造长纤为主;冠星的主力产品却是短纤,更是阿迪达斯全球最大的棉混纺布供应商。
第三、随着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多数曾挑战「西进」的纺织厂都已早早撤回;而冠星不只持续深耕中国制造,更罕见打进中国运动品牌供应链,包括李宁、安踏、特步等,都成为它的客户。
这间公司,为何从表现、定位到营运轨迹都与众不同?面对疫情冲击,为何它能迅速从谷底反弹?
不靠制造起家的纺织厂
主攻人脉优势打进Adidas
故事,要从它的公开说明书中,董事长林锦茂的学历栏「商职肄业」开始讲起。
早在1986年,22岁的他选择离开台湾,远赴香港,到哥哥与友人合资的布料贸易行担任业务,为日后创业奠定基础。
「那时候,同事都叫我『打工皇帝』!」他笑道。原来,当时的香港成衣厂多在同一栋商办大楼中,而个性爽朗、擅长沟通的他,每天就是拿着样品布卡,从顶楼开始一扇扇敲门找订单,2年内让公司单月营收翻了10倍。这项成绩,让他大胆自立门户,最终却因购并投资失利,瞬间背债港币400万元。
从意气风发到跌落谷底,多数人可能就此放弃,但林锦茂想的却是:「与其让辛苦累积10年的人脉归零,倒不如再好好靠它拚一次!」
1995年,他向家人借了6万美元,在香港创立冠星。
多数纺织厂都是制造起家,冠星却是一起步,就打定主意发挥贸易行的「人脉」优势:论生产,他没有半条产线,却靠着人脉,一间间串联起20几家广州卫星小厂,借此做到弹性接单和少量多样;论销售,他从零开始累积客户,却靠着旧识牵线与业务缠功,两年后即打进阿迪达斯。
「基本上,我们就是把『成为外包厂和品牌间的桥梁』这件事做到极致,」营运长洪享民说。
例如,让它最初打进阿迪达斯的关键,是一块接单条件为「设法把缩水率从18%降到3%」的卫衣布。考量到卫星小厂多半设备、研发不足,林锦茂索性咬牙从台湾购入织布机,测试各种编织法,最终在1年内开发完成,拿到500万美元订单。
又例如,当品牌开始数位化,要求记录生产数据,小厂配合度低,他就直接派员工进驻,每天守在厂里搜集数据做示范组,有了初步成果再开始教学,「就是土法炼钢啊,一步步培养起信任关系。」
洪享民透露,直到今日,冠星仍有3分之1人力固定派驻在各家卫星厂内,协助监督品质和解决问题。全公司约只有1%员工是台湾人,主管皆以陆籍为主,而林锦茂也把一口广东话练到与当地人完全无二,「彻底接地气,应该是我们和其他台商最大的不同。」
抓紧中国、北美市场都不放
接地气的人脉网,让冠星除了阿迪达斯、PUMA等客户,更在2005年打进李宁,进入中国品牌供应链。然而,林锦茂却在2011年做了另一个大胆决定:赴柬埔寨设厂,形同正式建立自有产线。
林锦茂指出,几个趋势促使他必须尽早行动。1,是前一年的人大会议,已经将工资上涨列为目标;2,是中美贸易战已出现伏笔,外销产品变少;最关键的是,欧美运动品牌开始要求「降低生产风险」,不能只有一个生产基地,而柬埔寨有上千家成衣厂,却没有一家有规模的布料厂,「我们正好站住那个位子!」他说。
柬埔寨厂诞生,让冠星走向特殊的双轨制:中国卫星厂做内销产品,专攻李宁、安踏、特步等中国运动品牌,未来也可挑战他们所买下的FILA、K-Swiss等;柬埔寨自制厂则做外销产品,专攻阿迪达斯、PUMA、Nike等欧美运动品牌。
一名外资分析师指出,当多数台厂都选择转进东南亚,以外销北美市场为主,冠星几乎是唯一同时抓紧中国内销与外销的大厂。两个生产基地不仅可弹性调配产能,且欧美疫情在今年4、5月到达高峰时,中国提早复苏,「这是他们(疫情后)迅速反弹的第一个原因!」
迅速反弹的第二个原因,是柬埔寨厂的产能比重增加,由去年的35%提升至45%。
「自制厂是操之在己,你的染缸织机、生产流程都可以慢慢调整,损耗率就少,」洪享民指出,自制厂的获利比外包高出9%到10%。疫情促使他们将卫星小厂由20几家缩减至15家,预计明年自制比重就可达5成。
第三个原因在于客户结构。事实上,这也是冠星在投资人心中评价两极的关键——相较于严守「每个客户占比最多10%」的儒鸿、最大客户GAP占比约25%的聚阳,冠星的最大客户阿迪达斯却占其营收超过66%。
林锦茂坦言,这是贸易起家所导致的结果。冠星初期没有自制厂,运动品牌的开发又都在同个时间,想多拓展几个客户,「我根本就做不来!但我也会从另个角度去思考:选择好的客户跟分散风险,哪一个比较重要?深度经营一个好客人20几年,跟你到处接新的单,哪一个在危机时比较稳?」
疫情+环保带来新趋势
主力产品短纤需求水涨船高
今年3、4月欧美封城时,大量纺织同业被无预警砍单;但总经理林经伟指出,冠星仅有20%到30%延后出货,「而且品牌都会主动来谈责任赔偿,看要补贴多少,几乎没有砍单!」这样的信赖关系来自长年深入合作,例如近期出货的高毛利布料海洋纱,就是他们耗时两年、与德国阿迪达斯总部共同开发的结果。
迅速反弹的最后一个原因,在于短纤(多为天然纤维)趋势卷土重来。过去10几年来,运动品牌都是机能布的天下,长纤(多为人造纤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专做短纤的冠星俨然是小众异类。「但趋势开始改变了!」一名本土大型券商分析师指出,自2017年开始,各大运动品牌都开始加重短纤产品的开发。疫情后多数人在家工作,触感柔软的短纤,需求量更是水涨船高。
这股趋势,除了快时尚的刺激促使「运动时尚化」(Athleisure)崛起,棉质产品更容易做出潮流感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概念抬头。人造纤维不仅不易分解,生产过程还会造成海洋微塑胶粒污染,促使各大品牌纷纷转向,进而影响了材质变化,「(未来)环保问题,是所有时尚产业都不可以忽略的最大议题!」和明纺织执行副总李桂林也指出。
尽管财报亮丽,但外界普遍认为,它的最大挑战仍在于阿迪达斯占比过高,以及中国政策风险。「(我的)目标是阿迪达斯能降到40%左右,去年也在越南开了织厂,现在还在谈上下游跟长纤端的购并⋯⋯,」林锦茂盘点未来蓝图。
这间以「贴地气」起家的公司,正持续找寻进化之路。
《商业周刊17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