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庙道光御匾「匾中有匾」 200年秘密「天衡保轴」现身
高悬孔庙大成殿近两百年的道光皇帝御匾「圣协时中」,因台南市文资处委托学者维护过程中,透过现代化仪器检测,竟在御匾下方发现「天衡保轴」四个字,成为「匾中有匾」奇闻,更出现是否涉犯「欺君之罪」的热议。
▲台南孔庙大成殿近两百年的道光皇帝御匾「圣协时中」,文资处委托学者维护过程中,透过现代化仪器检测,竟在御匾下方发现「天衡保轴」四个字,出现「匾中有匾」奇闻。(图/记者林悦摄,下同)
文资处指出,「天衡保轴」四个字落款是嘉庆年间福建台澎等处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糜奇瑜敬献,研究团队研判,道光御匾是重复利用嘉庆年间的旧匾匾板来制作,由于台南孔庙御匾是华人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御匾文物,此发现高度彰显台南孔庙御匾的历史定位及工艺价值,及我国文资的重要角色。
负责检测的一贯道天皇学院助理教授林仁政指出,由于X光机所使用的感光板面积较小,御匾尺寸较大,需透过拼接拍摄的方式逐一整合出一张完整御匾之X光片,并透过专业拼接与修图方式,修饰X光片拼接的反光落差,检测共花2天时间,拍摄86张X光片拼接而成。
检测团队经过拼接修图后赫然发现,道光御匾「圣协时中」四字底下居然还有「天衡保轴」四字,同层右侧同时有阴刻落款「嘉庆十八年岁次癸酉孟秋谷旦」,左侧则有「钦命按察使衔分巡福建台澎等处兵备道兼提督学政 军功加五级纪录十次糜奇瑜薰沐敬献 糜奇瑜印」等阴刻落款。
林仁政指出,匾板以下原有的旧文字,应该是使用阴刻的方式雕刻文字;为能再使用旧板供制御匾,早期匠师先以灰填补文字凹陷处后,再将道光皇帝墨宝所雕「圣协时中」黏贴片状文字于匾板之上;此次检修,加上X光机照射,才意外让这隐藏了两百年(1823~2019年)的重大文物秘密重现于世。
根据史料记载,糜奇瑜(1762-1827年) 字象舆、号朗峰,是嘉庆3年举人,嘉庆16年(1811年)被任命为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加授按察使衔。他在治理台湾5年期间颇有政绩,据传今台北市内的酉阳街和秀山街,就是当时台民怀念糜奇瑜而以其四川「酉阳州」和「秀山县」原籍所命名的。糜奇瑜曾于嘉庆18年(1813年)送「妙手回春」匾额给位于小妈祖(台南府城开基天后宫)街何厝的何世德先生,匾额落款为「嘉庆十八年岁次癸酉仲秋月谷旦/钦命按察使衔分巡台湾等处地方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糜奇瑜为医士何世德立」。因此初步推测,当时原有的「天衡保轴」匾可能是糜奇瑜赠匾给府城庙宇,目前资料有限,尚无法得知当时赠匾的对象为何。
▲台南市文资处委托学者维护卸匾过程中,透过现代化仪器检测,有意外发现。(图/记者林悦翻摄)
为何会「匾中有匾」? 林仁政表示,清领时期皇帝赐匾,多是将御匾文字传递到福建或台湾后,由地方官员负责找寻工匠打造匾额;由于御匾比起一般匾额规格更大,不知是否因为制作御匾「素材」不容易找寻,或为节省成本、或为便宜行事,而采用再制方式,有待厘清。
▲由于X光机所使用的感光板面积较小,御匾尺寸较大,需透过拼接拍摄的方式逐一整合出一张完整御匾之X光片。(图/记者林悦摄)
林仁政强调,旧匾再制于一般民间匾额而言,并不少见,惟这是清朝皇帝御匾,系首次发现,台南孔庙其他7块御匾皆无再制情况。此外,在清史上,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节省,是否朝廷有特意指示要求「再利用」,才会出现这个情况,也有待文史学界搜集更多资料后,才可望解开这千古奇案。